2017年March月
410:51:21
藁城董氏家谱质疑问难…
访客 藁城董氏家谱质疑问难
撰文:董孝忠 200X,2 彭城翟山
笔者在探讨考证“善权就是董守庸”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藁城董氏家谱中存在若干疑惑之处,难以用一般常识予以解答。本文就此撰文如下:
1:藁城家谱与睢宁家谱的问世。藁城家谱有以下历史背景:”......由于尽人皆知原因,我董氏家庙拆毁,全部图谱被毁......所幸董胤增董繁伟院中尚保存有一九五一年续家谱时部分资料,又从北楼找到"大元朝国公志书"......北大章族人董卯生(列元)献出经过乾隆民国及1951年续修的更为详尽准确的图谱.增加了对照和矫正的依据.......一九五一年董云基在祖茔内摘录了所有碑文,整理出四十八字世系图。这是藁城家谱的成书的背景。而睢宁家谱也有其问世的背景。他们家谱是董仲舒64世孙董全体在明中叶从景州宦游彭城时保存下来的。谱书说:“始迁祖全体公本贯景州人也,性严毅砥砺廉隅非好遯......迁徐时一介行李半箧诗书,他无所有.幸诗书内存有从前世系表一本,世衍千余年代,凡数十易.公殆不忘本者欤非然者世系不存远去他乡后之人纵有水源木本之恩亦安能考其由来哉。
.看来两部家谱并非在同一时代统一家族派衍中完成的。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就在所难免.问题是为何睢宁家谱将董俊以上世系称谓"厚.衍.珂"而藁城将董俊以上称谓"徽.哲.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着重研讨的焦点。上述两部家谱年代有着明显差异。藁城家谱出自当代人之手,而睢宁家谱则出自700多年前董守庸之手。说出于董守庸之手是由于睢宁家谱中的守庸名字改为”善权“之故。古代家谱中的名谓任何人都无权予以更改,唯有自己当事人者可以更改。因此说睢宁董氏家谱早于藁城家谱700多年。
藁城家谱中董俊先祖列为徽哲昕的资料首先出自翰林李冶之手《董俊神道碑》铭文。李冶1192--1279年在世,董俊1186--1233年在世。董俊去世时李冶46岁。而此时的董守庸1273--1333年在世。董守庸肯定看到过董俊神道碑。问题是他为何在家谱上不遵照神道碑的徽哲而自立家谱世系。要知道,此时他的父亲董士珍,祖父董文忠和董文炳董文用还健在。难道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着父亲祖父的面书写与曾祖不同的家族世系?唯一能够解释的是董守庸的父亲祖父们承认守庸的家谱世系,不同意李冶的祖先提法。可是,李冶又是从何处得到董俊先祖世系的(李冶书写神道碑是藁城董氏之首)。使人疑惑不解。
2,在我国,名字避讳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并且连绵不断,代代相传。据学者们考证,避讳起源于周,秦汉时避讳制度日趋完备,到了唐、宋时代,讳制极为严格,清代的雍正、乾隆时,讳禁就更加严苛了。避国讳、避家讳、避圣人讳等,首要的是避国讳。避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字讳,前代年号讳、帝后谥号讳、乃至陵墓及帝王的生肖之类,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必须严格遵循的,甚至连皇帝也不能例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自认为或被认为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国讳就如老虎屁股,是碰不得的。国讳从秦代开始,历代都严格遵守,这已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和地位的一种必备手段。通常臣民都不可以直接呼皇帝长辈的姓名。这种神圣的国讳,甚至具有法的性质。《唐律疏议》中就规定:故意直呼皇帝的名字就是犯了“十恶”之一的“大不敬”罪。纵观董俊曾祖与祖父董徽董哲,二人生存年代与哲徽二帝庙号相同。为何反其道而不避讳,只是将哲宗与徽宗的年代调换。其目的是否与有意拉长年代差相关?
3,董俊出身与经历(隐匿)背景。先复习一下简史。藁城史属邢州由木华黎统治。史料称:“河北人民的起义自保与蒙金之战交织在一起,使邢州的形势极为混乱。金宣宗采纳河北劝农事李华的建议,“发任领戍兵者”镇守河北各城池。 1217年,成吉思汗诏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 1218年,在太行山西山结寨自保的史天泽、张柔等汉族豪强武装先后归降木华黎。次年,张柔率蒙古军自易州南下,屡败金真定经略使武仙所部。这时,占据宁晋县城与沥城泊的王义步史、张后尘,率众归降蒙古汗国。此前,即1214年,柏乡、临城等赵州属县已被蒙古元帅史天倪率兵占领。王玉则以赵州四十寨归降蒙古汗国。1220年,木华黎亲率蒙古大军南下。八月,收复失地的武仙举所属中山府、真定府、沃、冀、威、宁、平、定六州及抱犊寨、栾城、南宫县归降蒙古汗国。这时,金邢州节度使武贵(武仙之兄)“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史天祥身先土卒,“携完颜胡速及黑军百人,由鸟道板援而上,尽掩捕之”。武贵惊服史天祥的智勇,遂以安国军所据之邢、磁、相三州之地归降蒙古汗国“。董俊是1215年率军投降木华黎,1219年任中山府事。复习以上史料后,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董俊的出身存在隐匿之处。他自称为一介农夫,李冶也称其祖辈是蹈光田耕。问题是一介农夫竟然能组成兵团成其领袖,时年刚刚30岁。能量之大叹为观止。应当指出,当时的地方武装集团是以乡团自保形式组织起来的。其中又以家族力量为其核心。这也意味着董俊的作战兵团是他的乡党族亲。肯定的讲,他的队伍里存在着许多他的长辈,存在着一个隐匿的参谋指挥核心。根据其家族势力分析,他的祖父或参与他的后台行动。当时的藁城董氏应在千人以上。
4,关于董俊生育及其儿女。董俊有九个儿子。长子文炳(1217-1278)、八子文忠(1231-1281)。董俊有五位夫人,李氏、王氏、张氏、王氏、杜氏。董俊战死沙场时文炳16岁(或许应为14岁);文忠只有2岁。董俊生长子文炳时为31岁(或33岁)。问题是31岁前为何无生育记载?当然可以认为生了许多女孩。不过五位夫人30岁前统一生女孩;30岁以后统一生男孩,这种规律卓越的生育现象古今寥寥无几。董俊死后文炳袭父职任县令(董俊战死时不应该是县令),政绩显赫。16岁的县令古代也是寥寥无几。后来辞职上学读书。他任职县令时的那些政绩真是他本人的作为?如若有幕后执政者,此政绩为何写在尚未成人的文炳名下?当文炳带领40多名勇士南下追逐忽必烈时已经是20年后的事,斯时文忠已经跟随忽必烈在战场任职。20年中董氏岁月如何度过,如何成长,五位夫人去向如何(非常重要)?藁城董氏继忽必烈执政之后已经少有人留在本土,史料寥寥无几的记载十分遗憾。不过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藁城董氏的崛起与忽必烈母亲唆鲁禾帖尼(三个皇帝母亲)太后相关。藁城是太后的汤沐邑。
5,董俊之死。《董俊神道碑》说:“公讳俊,字用章。殁后十有七日,以衣冠葬于先茔,礼也。......”。董俊死于归德,可参阅如下史料:“......穷守归德的金哀宗、蒲察官奴等人,大忧中有小喜,竟能在六月间以少胜多,打嬴一仗。原来,卫州大溃时,蒲察官奴的母亲为蒙军捉住,金哀宗便指示蒲察官奴“因其母以计请和”。于是,蒲察官奴就写信给蒙古将领忒木碍,表示自己要劫金哀宗投降。蒙将信以为真,认定此非“苦肉计”,派人送还蒲察官奴的母亲,暗中往来相约。“(蒲察)官奴乃日(与蒙将)往来讲议,或乘舟中流会饮。”眼看蒙军十分麻痹大意,金哀宗与蒲察官奴定下斫营之计。端午节那天,蒲察官奴率忠孝军四百五十人登船,自东而北,直奔蒙将忒木碍设在王家寺的大营。当时,金哀宗在归德北门系舟待发,决定如果金军失败他就逃往徐州。结果,蒲察官奴及其手下忠孝军勇战,持火枪于半夜突入蒙军营中,放枪烧营,冲荡斩杀,忒木碍慌忙逃跑,蒙军大溃,掉入河里就淹死有三千五百人,被杀又有两、三千。“(蒲察)官奴焚其栅而还”。这是一场突发性战斗,作为统帅之一的董俊是跟随忒木碍一同逃跑?还是死命战斗?是淹死还是被乱兵杀戮?李冶说董俊殁后17天以后”衣冠葬入先茔”。17天是否有些草率。一位元帅身份的高官,在蒙古人控制的地盘内,又无金兵骚扰,无论如何也应该彻底寻觅才能说服于人。何况蒙古军方能够将死去的兵卒数字搞得那么清楚,为何找不到一名将帅?
6,关于董仲舒后裔。董俊一支族群是否董仲舒后裔?藁城与睢宁家谱各执一词。笔者同意睢宁家谱定义(尽管睢宁家谱世系中存在许多差误的话)。至于有人指责说,目前家谱均称自己为董仲舒后裔事,笔者有如下阐述。就目前统计已经发现的家谱中称董仲舒后裔者约占董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这四分之一董氏人口绝大多数聚集在华东地域之内。这种分布态势渊源于历史的变革。对此,笔者已有撰文论及。绝大多数董氏并没有将自己的祖宗与董仲舒联系在一起。例如具有大族群的洛阳董氏三门峡董氏和关中许多董氏,他们却以洛南董氏竹木简家谱为其世系派衍。目前已经排字辈222世以上。当然竹木简家谱存在许多待探讨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尊重他们的传承意志,就像维护自己家谱神圣意志一样。探讨应该是善意而真诚地介入,不要颐指气使冷嘲热讽。
7,关于九门与南董。藁城九门战国时非董氏九族,而是林皋九族。这在藁城志上有明确记载,不赘。史记中说”王出九门为野台望齐中山“。说的非藁城九门,因为藁城当时为中山国地域,他不可能在中山国内望中山。具体位置据北京专家考证,在目前新河县境内九门村,那里还存在一座野土台。笔者认为,该土台应为野台的顶端。因为2000多年的洪水沉积已经埋葬了野台整体。只留下野台顶端部分。南董是一个地域名称。全国叫南董北董东董西董的村庄有十几个。董狐后裔安于和儿子在太原和邯郸。没有,也不会到藁城居住。南氏称呼为南史氏,是一个家族的名号。他们因为秉笔直书得罪权贵而被齐王杀绝。而他们世居鲁中一带,更不可能来藁城居住。
8,关于不迁之宗,董守义神道碑有董昕为不迁之宗,身为祢而 子孙宗之者的记载。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后一说较合理。关于世系制度的制定是以五服为前提而世代传承。就是说家谱上应当有嫡庶记载,方能分清世系中的分迁程序。睢宁董氏家谱特点是迁徙藁城先祖有嫡庶名谓记载(此记载的名字有误);董俊以下有嫡庶名谓记载,基本符合规矩。而藁城家谱则无法分辨徽哲昕的嫡庶关系。应该肯定的说,藁城董氏是当地大户豪强,族裔成群。俊有五位夫人,九个儿子。徽哲岂能只有一个儿子?这也是出入藁城董氏渊源失考的根本原因。(小节段落暂时截至,嗣后补充另文撰写)。
本文为数年前未完成文稿,由于当时时势某种原因而终止上网发表。今日发表仍持不希望众议之态度。请勿评论,请勿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