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October月
1411:11:8
丰润董氏族谱密码董君 丰润董氏族谱密码
丰润古时候称作浭阳,丰润董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极度的辉煌。从明朝天启四年(1624)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董氏家族出了10名进士、40名举人、10名拔贡、404名秀才。此外,明清共有9位皇帝封赠董氏家族官爵的诰命、圣旨合计55道。计封董氏公爵58人,一至二品的官员4名,其中镇国将军、名威将军各一人,还有台湾总兵一人。这些光耀的数字背后,一个庞大的董氏家族呈现眼前,令人振奋。
《浭阳董氏家谱旧序》“浭阳董氏之始祖曰士冕公者为江都相之苗裔,世居中山,于明永乐初始迁丰邑,数传而生廷玺公。”,又有“计董氏自明始迁于丰,廷玺公而后图系与世次始得胪列分明,班班可考”。由此可见,丰润董氏族谱是从董廷玺开始可考,而之前的士冕、清只是丰润的先祖,并没有办法排序。那么,丰润董氏来自哪里?他们来自中山,是不是藁城董氏的后裔呢?族谱中透露出哪些重要的秘密?本文试着探讨几个话题。
“先世原籍中山,远莫考矣,今但以徙居丰润者为始祖,第始祖以下数世未详,姑阙疑焉,刻谱字画端正,仅差讹也,印谱须竹纸太史簾垂悠久也。”藁城属于古时候的中山,这是常识。但丰润董氏是来自藁城董氏吗?我们来分析看看。
谱之开篇一般很重要,“诰敕重 王章而荣先祖也,善积于身,荣膺旷典,祥开厥后,永荷荣光,则世世子孙庶几知所勉而可丕承之尔。”重王章,而荣先祖也,是说尊重国家章令,荣耀先祖。“重王章,而荣先祖”,其实也可以如下断句“重王章而荣,先祖也。”“重王章”如何解读?董用章。董去草,用去边,董用章,成了重王章。而我们知道,藁城开山之祖忠烈公董俊,字用章。丰润董氏在朝代更迭之后,为了避免家族因历史问题而被追责,但又期望用某种隐晦手法表明董俊是丰润的先祖。 还有,王章二字的篆体,其实就是“用章”,参见如下篆体。
那么,士冕、清,到底是谁?想到同是藁城后裔的胶南、赣榆董氏,老谱记载,“洪武四年颜成、守忠、才兄弟三人同时从密云迁徙到胶南。”他们更远的原始祖也是隐匿不说,直到台湾董增华同宗和族人的共同努力研究才确定其直系先祖,出自藁城一门董文炳后裔董守忠一脉。而八门董文忠,字彦诚,上述兄弟三人中颜成可能属于八门。
关于丰润董氏,则出现了三种描述。丰润董氏分南北二庙,北庙记载:”金浭阳董氏之始祖曰士冕公者为江都相之苗裔,世居中山,于明永乐初始迁丰邑,数传而生廷玺公”。南庙记载董士冕,为第一世。此外,迁居于东北辽阳的后裔则记载,“永乐年间,国家有拨民之举……弃云南之乐土,视直北为乐郊,我之始祖有讳胡者,携嫡配王氏,随众拨为顺天府丰润县。”
从这里可以推测出几点接近事实:先祖原籍中山,始迁祖士冕,明朝永乐年间迁徙而来,从云南迁到丰润。原籍为何不可考的原因也就出来了,始祖是从云南迁居丰润的。我曾在《洪泽屯田的藁城董氏哪去了》一文中推测,淮安洪泽屯田的藁城董氏,在张士诚兵败之后,“洪武赶散”运动当中,很多藁城四门董文直的后裔,被迫迁居云南,根据记载“英还镇,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人入滇。”迁居云南的董氏里面,有一些族人回到淮安探亲,把云南的“猪八戒”的传说,带到了当时居住在淮安的吴承恩,这却意外地成就了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的造型。
到了永乐年间,北方因“靖难”、“燕王扫北”连年战争,人口稀少,又开始把一部分人迁到北方。丰润董氏就是那个时候迁回的。根据这些推测,我倾向于认为,丰润董氏是藁城董氏中的四门后裔。从元末到洪武,再到永乐,确实有些时间跨度。丰润董氏是藁城董氏的证据在于:
1、“原籍中山,远莫考矣”的记载;古代所称的“中山”就那么大地方,董姓望族本身不多;和藁城董氏字辈“祖肇中山”很吻合。
2、“王章而荣先祖也”,中山之地,唯有董俊字用章,其1000多亩御赐坟地,号称“廉王坟”,此外,没有任何董氏有第二个“王”,第二个“章”;
3、藁城董氏四门董文直后裔在淮安、洪泽一带屯田,后裔确实被迁徙到云南;而丰润董氏正是从云南迁到丰润的。
至于也有人推测,士冕,可能来自一门“士选—守忠—兴—彥明—有富—冕”。我这里也不反对,也有这种可能性。我藁城董氏董守忠等人长年在云南做官“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云南有后代,那也很正常,时间上,董冕也正是在永乐年间活动。
综上所述,我认为,丰润董氏是藁城董氏后裔,跑不了。有一首歌唱到“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我也希望丰润董氏认真的“看过来”,认真研究一下。
藁城八门后裔四郎董君 20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