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March月
711:7:41
江夏董达再考证
董世栋 江夏始祖董达考证:
根据《董氏江夏族谱》【董姓运军缘起】记载:从来国置屯田军食也,船需军造赉皇粮也,楚北运船八十号列为三帮,其船十年临造,每军户一名,轮当一届.我祖益三公自颍川迁居江夏三城以来,顶当军民两差,军名董达,历祖伏二,胜七,辛一......以迄于今循例急公毫无损越.计受军田实只八百有零,坐落在咸宁县四都,土名大溪塘上烟波塘下杨柿前祝塘下油榨铺一带处所。每岁改完纳正银四两正米四石九升。~~~~董氏向有谱,自益三公还楚以还支分江咸二咸。前人已修明矣,明季兵毁。~~~~~增“纪”字派卷列四支,与浩然公襄其成。前有所起后有所继。
同治四年《江夏董氏家谱续修谱序》乃为清朝所修。“……我祖伏二公,承父益三公自颖川迁楚顶理军民,独隶江邑,卜宅于兹。当时,代有传人,谱固纂辑而修明之矣。奈明末兵燹,避危它乡,谱,序(续)失十二代。祖维祯公等,幸我朝御极,恩沐太平,因思祖宗骨脉,故土难遗,欢谕同归,仍承旧役,恢厥先绪,貽厥孙谋,爰修墨谱。衍派启胜,支分派别,灿若列眉,至今人丁蕃延……”
从以上面历史结合江夏董氏族谱推断:始祖益三公,军名董达,元代军户,元军将校;依据同治四年《续修董氏家谱序》之“自益三公迁楚以还”这句话证明益三公是湖北人。元末明初随明玉珍起义,参加了明玉珍的红巾军,到四川建立大夏国,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明军东路军将领廖永忠攻克瞿塘关,擒将士董达等八十人,斩首千余级,溺死者无数,将领飞天张铁头皆遁去《鸿猷录卷五》。不久 ,明升在重庆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成都,成都将士皆无斗志,六月二十二日,汤和至重庆,接受明升投降,,至此,四川正式归明。董达归顺明朝后,明朝”仍其旧官”将其安排在颖川卫所屯田戍守(查证颍川卫所在河南徐州),后其被迁往外地。颖川卫所留一子伏二公。【查明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找出颖川卫所人员調防济南卫的记载作为支撑来证明董达公是否到过山东济南?山东济南董达是否也是颍川的这个董达】二世祖伏二公在颍川成家创业,继承父亲军职后自颖川迁居江夏,顶当军民二差,其后裔因战乱又迁居别处卫所(其地不祥),到了先祖十二世祖维祯公:讳思皇;是在:“清帝御极”,也就明末清初到江夏定居。也就是说先祖十二世祖维祯公:讳思皇在1664年顺治年间又从别处迁回江夏頂当祖业。(注意:不是从颖川迁回来的!)其中十代人在何处生活,谱序没有说明。至于江都堂的说法,也可考虑,但不能排除有附会,攀附之说。至于那十代人,绝对是明朝军户是运军,平时漕运,战时是水军,参加战斗。
原家谱谱序有误订正:见《漕运通志》武昌左卫指挥一员,千户七员,百户三员,旗军一千一百一十八名,浅船一百八只,运粮三万四千三百二十四石八斗三升六合。。这个《漕运通志》记载的是浅船一百八只不是一百八十只。江夏董氏家族的船为内河船“里船在仪真、瓜州湾泊。雇江船于水次兑运与遮洋船,以其惧不过坝。故十年一造。清江、卫河二提举司成造浅船、遮洋船,每年俱于瓜(洲)、仪(真)二处湾泊,各雇江船于各州县水次兑运,回至瓜仪上载不经过坝,故十年一造”,而“江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卫所为外江船,因其往回经坝二次,故五年一造”。 永乐七年(1409),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卫河船厂在临清历时百余年,并在临清留下了大量的、可寻的遗迹遗存。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始更浅舟由里河以达京师,南于淮安清江、北于临清卫河设二提举司,以职专造理,是即先代舟楫之署,而经济规模尤大焉者。这里所说的卫河提举司就是管理临清卫河船厂的署衙,在临清南厂街还能寻觅到当年卫河提举司衙门的点点印记,代代口授传承下来的遗址成了民居,雕花大石础散落在民居院落里,带槽的船坞巨石已变成民居门台,风蚀剥落的刻有年号的大青砖随处可见。据《漕运志》记载“临清卫河造船总厂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厅,三间;东西书办、军牢房,各三间;退轩,三间;住房。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