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December月
422:37:0
关于竹木简《董氏族谱》
董振民 回董金荣宗亲:
很高兴能引起您的兴趣,这是我董族的荣幸!
据竹木简《董氏族谱》记载,我董姓的历史起源十分久远,有记载的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362年,距今已有5360多年。公元前2108年11月48世董备战撰写的家谱有记载。因原载至立业,以上失传30代,计480余年,后又自公元前2882年,第二次作了明确记载,以立业的寿命高长(138岁),定为始祖。始祖立业,又名立意,一名员,一名万寿,字隆荣,号长奭,生于公元前2882年,卒于公元前2744年,享寿138岁。公元前2856年起任部落长官57年,任部落联盟长官25年,计82年,公元前2774年辞职。
竹木简《董氏族谱》这样写明了族谱的范围和续修时间:“中国(原山西洪洞赵城)《董氏族谱》、《董氏姓谱》陇西郡济阴郡《董氏宗谱》不分卷,始祖开派宗谱全卷(竹木简),公元前204年汉高祖西汉元初三年篡修,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注:实际是1369年)摘抄”。原谱《董氏姓谱》是分两部分续修的,有总姓谱、分姓谱。其中:41世分续两本,49世分续三本,70世分续三本,81世分续三本,91世分续六本,95世分续四本。
据董拴军同族说,孝、弟、全、忠、信、楠、柠、杞、武、惺、棠、尉、骞兄弟十三人每人保留有一捆竹木简族谱,共有13捆。他所保留的这捆是哪位爷所流传下来的,还需做进一步考证了。
陕西省洛南县庵沟乡陈耳村216世董拴军家里所存的竹木简《董氏族谱》中的218个排行字,可以佐证的有:一是1991年元月19日好贤先生去伊川续谱时在洛阳火车站,恰遇董氏218世帏珍,收到了由湖南省株洲东关家族委员会、湖北省汉阳瓜堤街家族委员会、上海董家宅路家族委员会联合通告下发的《董氏世系排行字》,二是河南洛阳偃师市诸葛镇西白塔村的222世董长庚提供的不知从那复印的《董氏辈份名讳录》,三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英豪镇王家坪村董家坪组董好贤从董拴军家所摘抄的竹木简《董氏族谱》抄本(已翻译)。以上所注出处想说明的是竹木简《董氏族谱》不只一卷,或者是“看到”的人不少,不应该是“一面之词”!是否还有其他的文献有类似的文字记载,我想是有,但需继续考证。我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有兴趣的话共同探讨。
一是陕西省洛南县庵沟乡陈耳村216世董拴军,原名董好智(现健在的话已有八十四、五岁了),二子:217世汉云、汉民,已搬迁,是否搬迁回了河南宝丰老家?待查。
二是湖南省株洲东关家族委员会、湖北省汉阳瓜堤街家族委员会、上海董家宅路家族委员会、董氏218世帏珍。欢迎这三个地方的同族,或是与这三个地方同族有交往的热心人士提供帮助。
三是《中华姓氏通书》之《董姓》一书,由三环出版社出版,当年的编辑部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画苑小区甲一栋103号,责任编辑是叶子蓁、林猷召,编著是何光岳、聂鑫森,封面版式设计是彭子诚、卢光明,湖南省新华书店经销,湖南印刷一厂l996年12月印刷。
何光岳在为我《董姓史传》所作引言中写道,董姓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巨族。早在三皇时期,古老的董姓氏部落,就给了董字一个标记,三皇时代的燧人氏,是董姓公认的血缘亲祖,据董姓史载,还可以把董姓的血缘关系,追溯到立耶以上的三代祖先——董荣。大约在五千多年前,定居泰安董庄祖居之地,以地名确定了自己的姓氏。这个血缘亲族,以总徽记为核心,迁徙繁衍四面八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董姓家族构成了汉族和中华民族的主体。
因此,我建议,董姓的每一个族民,都要引以为荣,都要追根溯源,不忘根本,都要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
另:前几天看到董炎星宗亲一连发表的《品董卓》、有关家谱的知识介绍、建议举办“董氏家谱交流研讨会”等高见,我很赞同,正说到了我的心里,因为这对研究《董氏族谱》、剖析董氏源流、历史人物很有帮助!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