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April月
1211:57:24
河南是一个蒙古族大省,元末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
云霞微茫 元末,有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其中有很多人至今依然保留蒙古族身份。効姓在河南,不是个案。只不过姓効的人可能自身力量小、人数少,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彻底变作了汉族人。当然,这只是在効姓人关于祖先是蒙古人的这一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猜测。
以下是一些网上搜集来的资料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有蒙古族82170 人。
在南阳镇平县晁陂镇、贾宋镇、老庄乡的蒙古族聚居村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晁陂蒙古族的祖先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第四个儿子铁木花儿,元朝灭亡后从大都(今北京)到晁陂来隐居。这种传说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他们认为:居住在南阳地区镇平县晁陂镇的蒙古族以及由此分散出去的王姓蒙古族是元末隐居下来的元朝官员的后裔。
关于这一点,在这支蒙古族的族谱上有明确的记载:“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气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从上述族谱中得知:他们的祖先铁木花儿,在晁陂单传四世,始祖无真实姓名,号“ 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王贵,四世祖名王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字样,均没有出现名字,名字是在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辂、轲、轼,第四子夭殇,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
二是不“ 圆月”。农历八月十五祭月、吃月饼是汉族的习惯,称为“圆月”。由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在河南甚为流行,所以在蒙古族群众心目中,不免把“圆月”视为一种敌对行为;
四是同姓不婚,维持以男性计算的蒙古血统;
《五石脂》中说,元末农民大起义,群雄纷起,反对元蒙政府,元顺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达官贵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迁移到吴江,避居南莘塔村。为防备不测,只得放弃蒙古族姓氏,改用汉字“迮”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中原近百年了,早已熟悉汉文化。起先选择“昨”字作姓,寓意“不忘昨天”。后来又觉得不妥,“昨”字易遭人猜疑。联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于是去掉“日”字,加走之底成“迮”字。而“迮”字本意逼迫、仓促,又有半个“昨”字。一个“迮”字隐含家族命运的几重意义,最恰当不过了。
河南内黄 清丰 的 董.李.马.关.陈 五姓蒙古族人是当年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 五姓并《五姓宗谱》。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等三位学者,2007年2月r对《五姓宗谱》进行考证,确认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铁木黎后裔在今河南内黄、清丰一带。
史记记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子拖雷的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曾孙铁木黎任御史中丞,赐豫王封地河南。
大元帝国于一三六八年覆灭,当时中国各省的蒙古人为了逃避明王朝的追杀,隐姓埋名四处逃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哲学史教授武国骥,内蒙古科技出版社民俗学博士、研究员布林特古斯三位学者,对现存于河南内黄、清丰县大清时期的《五姓宗谱》考证后认为,豫王铁木黎由于来不及后撤,隐居到今内黄县、清丰县一带。
大元豫王铁木黎第二十三代子孙,即铁木明后裔内黄县卜城乡马次范村村名李希顺告诉记者:“直到清初后裔才得以公开身份,并立碑祭祖,凭吊古贤,《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文贞公墓》对这段史料也有明确记载,我们五姓家族的族称应是蒙古族。”
目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研究所认定了河南省内黄县等地区有关成吉思汗后裔一事。
洛阳地区的蒙古族一律姓李。这支蒙古人多居住在孟津县。孟津县麻屯乡君帐村老人李学仁@@藏的《李氏族谱》云:李出有元,札刺尔氏。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遂居州之阳谷马儿庄。忠定子七,可传者长忠烈,次武靖王霸都鲁,子五,长子忠宪安童,忠宪生司徒兀良台,司徒生文忠拜住……这里的忠宣、忠武、忠定分别指孔温窟哇、木华黎、李鲁。稍有不同的是,李鲁长子塔思没有忠烈溢号,霸都鲁乃其三子而非次子。霸都鲁只直四子而非五子,其他都与《元史》吻合。木华
黎是元代颇有权势的家族,他本人及父亲、儿子均曾封王,孙子拜住、玄孙安童任过右丞相,一门显赫,职高位崇,受封于鲁,定居东平。霸都鲁的六世孙怀远任松江(今属上海市)万户府,怀远之子咬儿袭父职,举家迁往松江。明军占领松江,咬儿之子可用因“款附意缓,滴戌河南……世居洛县之南关,是为河南祖。”所谓
“款附意缓’云云,分明是说投降迟了,因此获罪滴戍河南。由于他们是胜朝遗民,不敢再姓札刺尔氏,以免招来祸患,于是“易氏日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取“札”的偏旁“木”字,下面加上“子”字,就成了“李”字,表示仍是札刺尔氏的子孙,这就是洛阳一带蒙古人改姓李氏的由来。作家李准即孟津的蒙古人、他自己就说,“姓札刺尔氏,不讳其祖为鞑人
平顶山地区的蒙古人姓马、宣二姓。市效北渡乡荆山村有一千三百六十多人,已延续二十八世,全姓马。叶县廉村乡宣疙瘩村有数百人,全姓宣。其他村庄还散居有不少宣姓的。 马庄村有一百多人,全姓马。他们分别是元朝蒙古族官员马秃塔儿、宣贴木儿的后裔乾隆时修的《叶县志》提到马秃塔儿时说:到正间累官昭勇大将军,@@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侨居于县北荆山下。马氏祖坟至今仍完好无损,其中一通石碑写道:
先始祖范阳侯(即马秃塔儿),有功于元,敕赐荆山。明兴,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新朝(指明朝),因仆茔中碑石及一切天禄辟邪翁仲之属而埋之,隐胜名不仕。久而失记,不知墓碑所在。
明朝推翻了元朝,原来高贵显赫的蒙古人,一下子从峰巅跌入了谷底。马秃塔儿的后人因得罪新朝而招致罪戾,便推倒了祖坟中的石碑、翁仲,隐去了本来姓名,不敢出仕,摘取其祖先马秃塔儿的马字为姓,以免明朝统治者识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宣帖木儿的后人也照此办理,改称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