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June月
1412:0:6
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王文芝 在祖国西南一带现在还有一支成吉思汗后裔
即铁改余氏,
有家谱为证~~有人经过考证,可信度比较高,
由铁木------铁(铁木去木)------金(铁去失)-------余(金去一)
蒙古源流家谱摘录:
摘自《蒙古源流――余氏谱序》
余氏启祖序
从来山发于昆仑,山以昆仑为祖也;水发于星汉,水以星汉为祖也。而人本乎祖,讵可昧所由来乎!如我祖奇渥温蒙古郡古北夷人也,今华夏而起于朔汉,初号蒙古,帖木真出焉,因物命名,因名呼姓,至世祖忽必烈灭宋袭统,混一寰宇,文臣武将大阐嘉猷,民物安康,元盛之初,莫盛于斯矣。继世祖而王者二人,一名铁子高,娶潘氏,生一子名木键,元封两平王后封殖湖广,谥曰显宗;一名铁子林,取岳氏,生二子,名木真,木耳均为元朝皇帝。又有太子真金谥曰裕宗,系同祖弟也。垂拱而治善于守成。厥后武宗、仁宗相继而王,宽明仁厚,忠信爱人延视不绝,我祖亦愈有光焉。迨后,木键之子九子十登科,不意红巾贼乱,改铁为余,四散各处,其所改之意,又非一二语所能悉馨其源流也,是序。
明朝贡生 朝宗记
改铁为余何也
窃谓河山有更改,民事有变迁,理势之必然也;不意元至顺帝,耽于酒色,怠荒治政,朱洪武应运耍兴,电扫濠滁,飞龙建业,我代铁氏子孙,又被红巾贼乱,兼之奸臣听信奸臣之言,凛凛有诛九族之意,十进士从皆惧祸陷,窃负而逃西川,改铁姓为余,余字万代不改,行至泸州衣锦乡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同行,乃联诗合对,各散四方,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贼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十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诗对即竣,十人洒泪沾襟,誓曰:自改铁为余,而后世世子孙,俱要相认,不可以骨肉视为路人。秀一公乃归江南,奉剌皇后祖母之春秋,名号殊无足异也,但潘氏祖母坟上独生茅草,更姓曰余又何疑焉?所以,或富或贵,或贫或贱,纵语音殊途,省属不一,究其端的确是九子十进士之苗裔也,况余字无二,岂上下邳郡属而复有户支者乎?如有一人不相认者,身生白癞丧黄沙。嗟夫:后这视今,由今视昔,世世子孙,其恪遵毋违,分时全序。
明朝学生余子魁序
十公分迁后去处:
秀一公:字德元,号清,元朝太守,娶姜氏,太公子后裔端壮静一,不减姒氏之德,俨有姬姜之风,封为一品贤德夫人,旌奖犹存祖庙,生一子名思贤公,自大乱以后,由西川泸州分散后迁江南徽州休宁县,延世不绝,俱是显官,秀一公之克先绪始其也。
秀二公:字德朝,号贞,元朝太守,娶张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洪雅,乐山县,峨眉县。
秀三公:字德真,号醇,元朝太守,娶张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成都,华阳县。
秀四公:字德辅,号和,元朝太守,娶汪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成都,内江县,资州。
根五公:字德弼,号藩,元朝尚书,娶陈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宜宾县,庆符县。
根六公:字德有,号桓,元朝尚书,娶樊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泸州,荣县,长宁,隆昌县。
根七公:字德意,号屏,元朝尚书,娶王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犍为,仁寿,井研县,生五子,长朝崇,二朝兴,三朝宗,四朝定,五朝启,公殁葬犍为紫云亭,有碑为记。
根八公:字德自,号翰,元朝尚书,娶谭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叙宁,犍为。
根九公:字德兴,号方,元朝尚书,娶余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富顺,青神,荣县,犍为县,公殁葬荣县龙滩场祠堂弯,嘉靖皇帝御祭御葬。生之子,长子俊,二子福,三子珉。
根十公,木键婿,原姓金,改姓余,字德仙,号伯,元朝侍郎,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居忠州,长寿县。
恩贡资阳教谕余文元公书序
以上十人字依次:元朝真辅弼有意自兴仙(隆)
其中根九公之长子子俊,在明朝为朝廷建下汗马功劳,在明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在老家好多地方的本族的人,都把民族改回蒙古族了。
现在研究铁改余氏的有很多人,大多数认为是比较真实的,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学术性研究讨论了;但我认为铁改余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贼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十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以下摘录,铁改余氏研究的些文字:
十九、遗物及古墓考
编委部分成员,为了编好族谱,专程到各县(市)对余氏族人珍藏的祖宗遗物和古墓进行了现场考察。这些遗物久经磨难,侥幸保存下来,是难能可贵的实物档案,虽然为数不多,但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是铁改余姓的历史见证。
1、失落天家:越西族人余国成讲:清朝皇帝赐有一块“失落天家”的金字横扁给越西秀四公的十八代孙一等巴图鲁(一级英雄)余步云,悬挂于余家祠堂大门之上。1952年失火,被烧毁了。余步云字文炳,称为“里布”蒙古,清道光年间任云贵两省军门提督,后迁任四川总理四川票局壤塘都督等军政要职,清政府赐“羲勇巴图鲁”名号。后裔一支迁越西,建有余家祠堂。1952年祠堂失火烧毁,故址尚有碑刻残留。
2 、《羽翼贻谋》:越隽余国成保存有一部余氏家谱,这本家谱叫做《羽翼贻谋》。是一本与众谱不同的家谱。 家谱用一种特殊绢纸写成。谱长35㎝,宽26㎝,16开,共32页。用毛笔楷书,字迹苍劲,书法流畅,水平极高。记载的族人代数到十九世,至少有200多年了,然而,墨迹不变,谱纸白色,鲜净如初,没有发黄、霉变,更没有遭虫蛀,即使暴露的边缘也没有严重的氧化现象。显然造纸水平极高,并经过特殊处理。这种防腐技术,远远超越当时的水平,即使现代仍有研究开发价值。就纸质而言,宫廷少有,民间更不可能多得。一幅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历代视如国宝,宫廷收藏。清末代皇帝溥仪,出逃时丢弃万贯家财,也不肯放弃这幅名画,随身带出关外,被苏联红军缴获,重归故宫。可这画已氧化、碳化,修复也困难重重。可是这部家谱保存在民间,条件不能与宫廷相比,尚能如此,自然充满了诸多的秘奇。再从字墨来看,苍劲流利,端压大方。说明当年撰谱不是民间所为,民间也不可能作到这种程度。
3、玉杯:余国成的八十老母珍藏有玉杯和象牙筷子。原来是十个玉杯和十双象牙筷子,后来遗失了一些,现存只有七个玉杯和八双象牙筷子了。持谱人说:十数是代表十个弟兄,是“九子一女”在泸阳河岸分离时留下的传家纪念物品。 玉杯很小,只能盛10毫升酒水。壁薄如纸,光滑如镜,杯底有龙、凤、人物、花草图案,十分精致。有蓝色、绿色、紫色、白色。经测试,硬度大于玻璃。同族人称:用此杯饮酒,味醇而不醉人;象牙筷子虽然没有特别之处,但从成色看,确系古物。 玉杯形如吊钟花,故名“紫金钟”,这和青神民间传说相符。 青神余子俊的世代守墓人余万铭讲了一个有关玉杯的传说。
相传明朝兵部尚书传余子俊退隐青神,一日出游,见河面上漂浮一具棺材,派人打捞上岸,见棺材头上有一组诗,诗曰: 元朝有个李醇风,三百年前被水冲; 遇得清官余子俊,请你搬我回河东;没有什么来相送,棺材里有二十四个紫金钟; 如有一颗不见面,定在夫人袖口中。 读罢开棺,如是。 余子俊细看,发现少了一个玉杯(紫金钟);一问,夫人藏了一个。余大笑,将棺材厚葬。这个故事,单一来看,说明不了什么,可是和越西族人保存的家传宫廷玉杯、象牙筷子以及“失落天家”、“羽翼贻谋”等联系起来,它揭开一个沉没了数百年的家族之谜。
4、袍笏:越隽27代孙余鑫成保存有秀四公余真上朝时用的袍笏。质地为象牙,长35㎝上窄下宽,上为5㎜,下为15㎜,厚0·4㎝,重330g.这和长寿余氏子孙保存的“朝笏”一致。
4、世系石碑:青神余家嗣堂保存的石碑。高度1·2米,宽0·8米,厚0·15米。用紫色沙岩撮成。刻记了庚六公余德成从十三世到二十一代的传承过程。各世有姓名,出生和死亡的时日,准确无误,和所保存的家谱记载一致。十三世以前的一块石碑,据说被毁。
5、石狮子:是余子俊的墓前饰物,原来是一对,其中一只在文革期间抛到了河里。从现存这只来看,造形相似于北京明十三陵的石狮。据说是余子俊死后明朝皇帝谥号“肃敏公”时的赐物。
6、余子俊陵园:余子俊陵园位于夹江县青神乡麒麟村,占地50余亩,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立有乐山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的标致。遗憾的是陵园已毁,改成了学校。相临的余家祠堂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变成了民房。余子俊在世时致力兴学,建有一学馆,并为此赋诗,诗曰:
宣圣宫墙欲鼎新,故于林下觅间人。 棂星门耐禁风雨,笔架山当作主宾。 无数化龙池底物,应期华国席间珍。品题轮奂非元谓,赢得诗篇纪翠珉。 据守墓人余万铭讲,陵园大门对联是:寒花漫草埋司马 ;长松古柏壮金牛。横楣:竹节松心。
7、古墓图饰:攀西地区有一些尚存的古墓,墓志铭对祖人迁徙、世系刻记比较清楚,同时还有象征草原,怀念祖宗,浓缩北方蒙古人生活特征的石刻画。德昌县麻栗乡余家湾村秀一公14代孙余耀发和余远聪(清嘉庆年间)的墓碑上刻有金戈铁马、四不像、大象、狮子各一双,还有鲜花、蝴蝶、鹿、狼、牛、羊、猎狗和展翅高飞的鹰。在清道光年间的
15代孙余永靖的墓碑上,刻有迁徙源文、对联、笔筒、书卷、刀、剑,以及与南方不同的体壮尾长的草原鼠,蒙古人常用来装酒的皮囊和稀奇的南瓜。南瓜为什么会刻在坟头上呢?它隐藏了蒙古人心酸的历史和失落权力后上苍的一次佑护。现保存在宣威根七公30代孙余宗武家,修于嘉庆年间的《铁改余氏谱系》中记:“世祖立都登统……在位90年,被明太祖朱洪武,兴师追赶,正值木耳(顺帝妥欢铁木耳)后园结瓜硕大如山,难携带而劈破,内藏有兵书宝剑,方知奇瓜有故,木耳过北海,上苍开赦,见木耳危急,陡现金桥,度过北国。尔后木耳感吟‘天降木耳一个瓜,俊秀高大盖中华;器戟书宝聚在内,朕即追赶过天涯。瓜大奇史圣心偏,剖昔逐朕到海边;皇天不昧忠良意,忽现金桥过阳关(指阳平关)。铁祖先年立过功,诸卿丞相拜过孤;世祖当初洪福大,宋朝乾坤永化酥’……”这是元王失败后归漠北历史的再现。祖人将这段传说史,以南瓜为典故刻于墓碑之上,是让子孙不忘自己的祖先是北归的蒙古人,意义深刻,是“羽翼贻谋”之举。 这些古物、遗物、墓饰、民间传说,是实物档案,是无声的语言,从另一个侧面,映证家谱的记载是准确的,没有附会之嫌。说明铁改余姓是“失落天家” 元皇室后裔, 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在西昌还发现个体文物经营者,藏有有关余氏家族的大量文物,不过是收费性质的,协商未妥,未能过目。
二十、余氏源流考
关于“五代祖铁木健的父亲是铁真金”的考证意见
各省、市蒙古族续修《余氏宗谱》委员会:
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定于2005年3月18-1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农干培训学院”招待所会议室,召开“西南地区明清时期蒙古族历史文化研讨会。”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余正伍主持,参会代表有余春元、余孝富、余廷富、余文通、余子栋、余德连、余安义、余成良、余俊德、余先庆、余永安、余仕彬、余恒久、余安华、余安义等35人,参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历史依据,考证意见,现公布于后:
铁木健的父亲究竟谁?经考证明成化年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余子俊所著《余氏族谱》中《南平王考释》记载:“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元曰元贞·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健为南平王。”(摘自四川省青神县根六公《余氏族谱》中《南平王考释》)。又考证明朝进士余之纲写的《余氏族谱》中记载:“世祖皇帝的皇孙铁木耳即位,追尊其考真金为帝,庙号裕宗皇帝。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又追封庶母潘氏亦为皇太后。于此可见,木见祖与木耳乃同父异母之兄弟也。”
(摘自贵州省遵义县《余氏族谱》)。
经考证史实认定蒙古族余氏先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祖皇帝)为一代祖,元太祖的四子拖雷(追尊为睿宗皇帝)为二代祖,睿宗的四子忽必烈(元世祖皇帝)为三代祖,元世祖皇帝的二子铁真金(追尊为裕宗皇帝)为四代祖,裕宗皇帝的四子铁木健(南平王)为五代祖。希望各省、市蒙古族续修《余氏宗谱》委员会及各地铁改余族人,服从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统一指挥,不要再在族源问题上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