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April月
416:37:18
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吕义国 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清明祭奠的传统功能与现代意义
(标题或为《清明传统与现代:慎终追远,明德归厚》)
吕义国(Luyigue)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行将到来,而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又将漫天飞舞,如从传统的纸钱、香烛演变到“豪宅”、“小姐”、“大奔”、“伟哥”等等不一而足,“酒色财气”的意味颇浓,不禁让人感慨社会发展是如此之快。但国民祭祀先人、缅怀前辈的花样变化与推陈出新之“日新月异”,可能会让九泉之下的前人先辈们始料未及与啼笑皆非,因为他们既无法“消受”也“消受”不起。
众所周知,这种怪诞的祭祖风气业已持续经年,今年大概也不会有多少改观,甚或还有诸多更为“精妙”离奇的祭祖方式继续涌现出来。此类怪象一方面固然说明,当下的物质文明之进步早已今非昔比,人们前后的思想观念亦不可同日而语,堪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它又何尝没有体现出广大民众的一种精神缺失与文化变异?一种让人忧心、让人不安的精神缺失与文化变异!
如今的清明节,形式的花哨凌驾于祭祀的实质,喧嚣的场面赶走了思辩的积淀,并让国人残存的记忆从此日益模糊不再健全:清明节,清明节,到底为何而流传?儒家典籍《大学》有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这是清明的本义所关与传统功能,也是今人追念先辈的两大精神寄托和现代意义所在。顾名思义,“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状的真切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对先人事功勋业有所了解,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高度感念与诚挚缅怀,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前辈良好的精神道德与风骨人格等传统美德,加以肯定、继承与弘扬并为后人所受用。
中国有句俗话说,“雁过留影,人过留名”。一个人的生前影响与身后泽被所及,小则关乎其家人与后世子孙如何看待他,大则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千秋万代怎样评价他。如果将个人升华到一个集体和整体,或者是提升到一个国家与民族,清明节这种“春秋百年,千载而还”的深刻含义与传统功能依然存在。因为道理很简单:没有“大家”何来“小家”?西汉鼎盛时期的一代名将霍去病,也曾为此留下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实在是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其来有自的。历史有时存在曲解与误会,但它决不能被后世人为地割裂乃至最终断链。
今年是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60周年,所以今年的清明节又别具特殊的意义。相信广大的国民在深切缅怀自己祖辈先人的同时,也决然不会忘却那些为抵御外侮与侵略,而付出宝贵性命乃至毕生身家的抗战烈士和民族英雄,无论其出身背景和意识形态如何,都无损于他们的高大形象与伟岸精神,也不会影响到国人对他们的高度评价与真挚记念。惟其如此,长眠于地下的抗战先驱与民族精魂才能得以安息;惟其如此,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不会轻易失去记忆的良知,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动力与风向标。
因而,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来呼吁:清明节在继续履行其传统功能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拓展出一种全新的现代意义,进而让它成为后人纪念革命先烈与抗战将士,以及“南京大屠杀”殉难同胞的又一个特别节日呢?诚然,即便如此,人们也大可不必以祭奠抗战先烈为名,在清明节期间进行大张旗鼓、煞有介事的铺张浪费。毕竟清明节祭奠的形式并不重要,而祭祀先人的精神内核与实质内容,却不能漠视与轻忽。清明节的传统功能与现代意义,小而言之是对前辈先人的追忆与缅怀,大而言之则是对国家、民族过去历史的回顾与省思,乃至对未来的一种瞻望。
清明节实在是一个何等重要的节日,我们的历史记忆与民族传承,因此而不致日渐淡漠和遗忘,乃至可怕的健忘。现在已经有学者开始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清明节应该成为一个法定的国家节日”。多少史实已经并将继续雄辩地证明,一个对自身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历史认识模糊不清,乃至漠视有加的国家与民族,实在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和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这大概就是今日清明节确有法定化必要的现代意义,及其良好初衷与最大归依所在。
湖南邵阳 吕义国 谨识
乙酉二月廿三于北大颢庐
(西元2005年04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