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March月
622:42:26
山海之魂·袁崇焕
访客 袁崇焕接济蒙古诸部粮草,实为团结蒙古作为阻挡后金的屏障羽翼,这本是好心,却不料,时逢饥荒的后金密遣大批细作深入蒙古部落,将蒙古人从袁崇焕手中得来的救济粮草运回自家大营,袁崇焕的一片苦心却反助后金挺过了饥荒,无异养虎为患。
皇太极无法打通袁崇焕镇守的宁锦防线,只能绕道辽西,突破明军防守薄弱的喜峰口关隘南下,措手不及的袁崇焕只能匆忙带兵回援。他试图避免与战斗力超强的满清骑兵提前决战,他的战略思想是“先守后攻”,这一慎重亦保守的战略战术虽然保全了精锐明军的实力,却令京师重地惨遭清军劫掠屠戮,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其生命财产均蒙受了巨大损失,袁崇焕自然沦为众矢之的,也为其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凶险万端的伏笔。
袁崇焕的死令人惨不忍睹,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袁崇焕绑发西市处磔刑时,“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家财尽没入官。《明史。袁崇焕传》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 益无人,明亡政决矣。”这段议论堪称公平持正之见。
处死袁崇焕后,崇祯还戒谕廷臣,振振有词地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袁崇焕被杀,诱发阉党余孽的翻案活动日趋猖獗,虽然崇祯及时制止了翻案活动,但这股政治逆流既已显露端倪,就难以崇祯的意志为转移,终于酿成了令他十分头痛的政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