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September月
159:50:15
为什么要修谱由相云 为什么要修谱
一、“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我国记录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三大支柱。司马迁《史记》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意思是说,谱是家族的历史,史是国家的谱系,若不修谱,老小次序就杂乱,世系渊源也不清。一个连祖宗都不知道的人,这与禽兽有何区别呢? 姓氏是人们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父母长辈,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宗先人。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又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3000多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而家谱,刚好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节目寻根过程中,家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每个姓氏的《家谱》都会详细介绍自己姓氏源流,即这个姓氏的根和源头在哪里?有了源,流到了那里?总要搞清楚吧!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且看当今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前,我们应把修撰家谱,作为全体家族人自己的一件大事。现在不修,更待何时?
二,修家谱有那些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 家谱是家族的史乘,史乘则是国家的谱系,要是不修家谱,那么老小次序就会杂乱,世系渊源也分不清。族谱是人类姓氏派系的根源和血缘的文化“活化石”,记录着各姓氏历代伟人、名人及祖宗创业历程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激发后辈勤奋学习开拓奋进的好教材,也是了子孙后辈了解姓氏、了解历史、寻根访祖的重要史料。华夏大地炎黄子孙,不分姓氏,不论居住何地,盛世修谱立志,收编入史,寻宗祭祀乃一大乐事。
1,修家谱——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2,修家谱——寻根问祖,承前启后。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家谱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不知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3,修家谱——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 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
4,修家谱——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5,修家谱——传承历史,凭证血脉。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近些年以来,许多海外华人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人们,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依据和桥梁,也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三,修家谱内容包含哪些?
家谱的结构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一般以五代为一图,即家族族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每个族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简历性质的文字,长者有几十字,短者仅有几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是——附录。内容涉及历代谱序、像赞、迁徙源流、祠墓寺图表、世德、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后序、跋等。有些家谱,在立谱时,还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名之为“字辈”.男子在起名时,必须将“字辈”的某个字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这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因此,明清家谱呈现了体例复杂和内容丰富的风格。而民国以来的家谱内容、体例仍基本上是沿袭前朝,并没有多大变化。其具体内容如下:
(01)谱序: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多篇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02)恩荣: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族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同时也有提高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的作用。
(0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如家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各种着录规则、结构特点,家谱中各类目的分类理由,适用范围,入谱和不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
(04)图像: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一般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水源或住宅四张图。并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05)源流。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源流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和原因、某些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
(06)世系:也称家族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系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中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以五代为一表。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甚至千余年,其家族世系通常需要进行考证详细,方可列入。
(07)世录:也称作“世序”、“世系考”、“傅实”、“行实”。是对世系表的解释,详细记录家族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
(08)字辈:也称班排,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辈,中国古代家族排行都有一定寓意的,有的是由皇帝所赐,但大多是名人、祖先确定的,子孙后代改名,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09)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则为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的方可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女子有懿行的,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10)族规:可单称为家规、家训、家箴、规约,相当于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为家规,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处罚。另一些为训语,主要为劝戒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这部分通常称为家训。
(11)祠堂: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产、义庄、义田的管理和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等。
(12)史志:是家谱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数据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仁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史书中的“志”,即专门史而成。
(13)文献:也有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是全收,有的仅开列目录。
(14)修谱名单: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以示表彰。
(15)余庆录: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为家庭添丁加口时及时记录之用,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这些内容,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家族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当然,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按照以上所说的内容、体例来编修的,每部家谱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完全一样,格式分合也不尽相同,排列次序也不会完全一致。
家谱的以下五项重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一,源流
《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由于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
二,世系
“世系表”,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
三,家训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四,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五,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