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October月
211:56:56
清朝甘肃庆阳府宁县太昌王家戏班箱主王九信其人其事耳闻说弥新成 清朝甘肃庆阳府宁县太昌王家戏班箱主王九信其人其事耳闻说
庆阳市中医院主治医师弥新成于2011年8月25日发表 手机15101890203
宁县太昌王九信是我奶奶的生父,也就是我的老外太爷。我从小就久闻其名,但却未见其人。听说他过去曾在陕西关中及陇东地区久负盛名,德高望重,妇孺皆知。从我奶奶出嫁的那一天起,我家的命运便注定和这位老人紧紧地捆绑联系在一起。
从宁县戏剧史已知资料大致推算,老爷子应生于清朝回逆造反之后。史称他出身豪强之门,又是光绪年间经全国科举制度统考取得的庆阳府武秀才。这表明他年轻时就胸有抱负,身手不凡,并非平庸之辈。武秀才在清朝的待遇是见官不跪,减免缴纳国税和一般苦役劳动。如果处于战时国家可以提拔征调任用,率兵打仗.
关于他的身手功夫点滴,我只是耳闻听说。据说有一次,家中马惊,无人制服,情急之中急唤老太爷;老爷子闻讯赶来,上前只是猛击两拳,烈马应声倒地,再拽马起,立时驯服。可见他的拳脚果真历害。
凭着他的聪明,能耐、实力、胆量、魄力和人品道德涵养,他成了社会帮派哥老会(红帮)的头目人物—大爷,享有极高的社会威望,他掌握操控着当地的地下黑势力。有呼风唤雨,打雷闪电的聚散之能。素有“臭不过太昌王,斗不过太昌王”之说。属于一方豪杰,无冕之王。
他乐善好施,一贯放赊救济帮凑穷人。不畏强暴,不欺弱者。不偷不抢不赖,不杀人放火,凭农耕吃饭,戏班挣钱。在太昌和盛一方口碑良好,颇有众望,无人轻易侵犯激惹。他的戏班享誉陕甘,名气很大,如雷灌耳,至今不衰。直至现在的当地中年人仍然记忆犹新。他在宁县戏剧史上永留英名,且名冠前列,是宁县最早最强的私人戏班剧团。他为人处事,宽严结合、恩威并用、刚柔相济、软硬兼施、正反双管齐下,明暗进行,两手都硬,十分睿智。智勇双全,在人生舞台的斗争哲学和艺术手段上的确不同凡响,从他走过的人生轨迹上察看,作事是恰到好处,完全符合了中庸之道的佳境胜地。不但是个名符其实的好汉强人,简直还是位高人!不由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深叹后辈们都远不及他的才能和本领。
他的王家戏班私人剧团,史称从1910年(宣统2年)创办诞生到结束,艺术生命持续了24年,演出的传统历史剧目有《望月楼》、《竹林会》、〈剪红灯〉、〈湘江会》、《甘宫带〉等竟达72本之多。他的剧团名人荟萃,演员角色齐全,人才济济,阵容规模庞大。戏班社会声望高,反应大,震撼强。其中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红脸须生李卜娃、文武须生兼老生吉雄娃;净行王正才、同其娃;踩轿旦角李君子、耍钢叉正旦老旦王德发;小旦名角杨金海;丑角史牛八、刘三娃、任娃子都是当时陕甘地区一代响铛铛的名角。在陕西以演民间官司、家务纠纷、继母虐子、节孝忠义戏而轰动关中。戏班在各地乡镇骡马会、古庙会月余久演不衰。足迹踏遍陕西关中及陇东17县,挣回的银元无以计数。史称民国20年王老太爷患病,卧床2年后过世,终年72岁。3年后戏班停演,戏箱出卖于当地灯山会。艺人们都打道回府奔老家了。由此足足可见老太爷的他真的才能非凡,一点不假,毫不夸张地说其能耐确非他人可比,戏班领导和帮会头目就是非他莫属,其地位和作用是别人不能取代的。据说他老人家临咽气时头下还枕着一杆大枪,非礼之人仍然不敢靠近,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勇气可嘉。敬佩呵!人虽离世,但至今浩气长留,威名犹在,记忆尚存!
老太爷生前在和盛楼台雄踞一方,曾拥有土地3000多亩。他家道殷实,经济宽裕。原有老宅地坑院两处,都是靠崖临沟。光沟边用来贮存粮食的窑洞就达30多孔,可见其家大业大。居住的窑洞都是上下双层隔断。家中骡马肥壮,磑碾成排。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护院大枪也有10几杆。据奶奶说帮会旗帜在院中高高飘扬;因此上晚间土匪盗贼决不会来骚扰。还说他的手劲大,打人受不了,家中人都怕他,不怒自威。听说平时一脸和气,笑容可掬,春风满面。在乡间德高望重,无人敢惹。查史发现他老人家几乎没有参加宁县的什么政治无谓风潮,还是慧眼识局啊。确是高人。
凡见过他的人都说是十足的领导派头,他极有驾驭指挥能力,这已被他一生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轨迹证实。他既酷爱戏剧,又能将它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可谓一举两得。他治班有方,待人厚道,并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班中的戏子。他很聪明,农业不发家,帮会不正派,于是他借机搞起了戏班而谋财有道。太昌地处陕甘门户,由于他的社会威望高,品德好,名气大,有实力,有能耐,组织管理领导驾驭指挥能力强,陕西秦腔艺人都愿意投靠他的门下献艺谋生,效劳卖力。因此他的戏班才能一时精英荟萃,人才云集,演出艺术感染力强,效果好,反响大,评价高。在领导方法艺术上胸襟豁达,为人大度,义气亲善,实惠大,待遇高,向心聚合力强。一生口碑极佳。无论佣人、长工、戏班成员、帮会成员都甘愿俯首服从听命,任凭他来指挥驱动使用。这并非常人所能办到。
他老人家的一生是辉煌的,充实的!值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