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November月
1414:20:28
怀念母亲
刘欣 这几天写关于和谐社会的短文,几次提到构建和谐家庭。提到和谐家庭 自然就想到我的家,想到我的母亲。
我母亲寿至94,2003年辞世。母亲一生含辛茹苦,饱经风霜,我三岁我母亲23岁,我父亲即弃我们离开人世,母亲孤灯独守,抚养我和弟弟成人,历经建国前的战乱,建国后的动乱,母亲担惊受怕,维护家庭,抚育六个孙男孙女,付出了极大的艰辛。我母亲是维系我们这个家庭的生命线,以我们这个家族的这一支而论,从母亲抚育我们弟兄起,今天已经有23人了,在它的生存团结和繁衍过程中,母亲付出了超出极限的艰难。母亲这样辛劳,这样苦累,为什么能够高寿而终呢?我反复思索,总结了三条:
一是终生劳动,一是从不生气,一是关爱他人。
终生劳动。大家庭中做饭洗衣,孝敬公婆,抚养儿女,终日辛劳。中年以后,抚养孙辈,操持家务,整日辛勤。她老人家心灵手巧,做得一手美食,堪称美食能手,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堪称缝纫里手。祖孙三代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亲手缝制,到上世纪80年代我被所在的领导机关授予劳动模范,奖给我一套呢子衣料,母亲亲手给我做了一套中山服,晚年母亲还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不愿累及儿孙。最令人感动的是,老人家的寿衣都是自己做好的,整整齐齐摆放在箱子里。母亲有一句口头禅:我就愿意干活!劳动铸就了母亲健康的体魄。
从不生气。母亲生于富家,但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文化不高,建国后参加识字班才粗通文化,但直至晚年养成了每天看《北京晚报》的习惯。母亲知书达理,心态平衡,讲究礼貌,宽以待人。家里去客人总是热情接待,沏茶倒水,不管谁走,都送到大门口,90岁时还是这样,劝阻也无效。我没见母亲生过气,母亲有一个好办法是,惹不起我躲的起,不跟别人争吵,关键时候一躲了之。大家庭中妯娌之间,婆媳之间,主仆之间都是团结无间,没人说母亲不好,待妯娌如姐妹,待公婆如父母,待仆人如友人。后来住大杂院,待邻居如家人。和谐的心态铸就了和善的性格。
关爱他人。母亲一生以帮助他人为乐。建国初期曾多次被评为街道积极分子,平时热情的为街道服务。亲友邻居有求必应,一生几乎没有停息为人缝制衣服。晚年还负责院落里收取挂号信件。母亲待我堂姐如亲女,我堂姐待我母亲如亲母。母亲生前几次来看我,这里的邻居至今怀念老人。老人待知青亲如家人,不少知青至今也怀念老人。母亲体恤儿女,一生不愿给儿孙增添麻烦,达到极高的境界,除自己准备寿衣外,连追悼会上做黑袖用的黑布和别针都准备好,而且临终前把存折交给我弟弟,告诉他,处理后事不要用大家的钱。母亲的高尚品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母亲是和谐家庭的典范。母亲留给我们家族的是巨大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