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April月
1322:1:10
关于妈妈的作文园 园
从小作文就不好,偶尔有几篇老师评价很好的,自己也稀里糊涂不知道为什么好。后来大学毕业了才明白其中道理:自己写的那些作文,很少有真情实感,或者说,几乎从来没有过什么真情实感,鹦鹉学舌而已。
从小到大,歌颂母亲的文章应该读过许多了,但现在能记得的,也一辈子不会忘记的,只有两篇。
一篇从作者到文章都闻名遐尔,就是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母亲的会议》,另一篇从作者到文章都默默无闻,今天能记得它的除了我,大概还有作者当年的语文老师。
只记得作者姓刘,是一位1977或1978年的高中生,功课也平平的很,那是他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因为老师评价好,发表在学校的墙报上。那是武汉市第65中学,我们家就住在学校里。
刘同学的妈妈是一位普通人里的普通人,一位掏粪工人。
工人在中国在普通不过了,掏粪工人在中国不仅平凡,毫无疑问还被许多人瞧不起,或者说鄙视。
刘同学在作文里也没有写妈妈如何关怀自己,疼爱子女,而是写妈妈如何对工作尽心尽责,风雨无阻,用现在的词,是“敬业”。
墙报就在学校传达室一侧的强上,记得那篇作文占了几乎全部的“版面”,因为就在大门口,来来往往读到它的学生和老师相必不会少。当时我还是小学生,我清楚地记得, 老师们对文章和作者都非常赞许(他的语文教师也是我们家的邻居),同学们的放映就难说了,心想“他妈原来是个掏大粪的”因此更看不起刘同学的人可能不少。
我当时最羡慕的事情之一就是班里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女同学,老师朗读她们的作文,自己心里是有羡又恨,怎么自己就写不出来那么些漂亮的词句?读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刘同学的作文,确实很感动,因为文章写的用词造句实在普普通通,读完了还心想“我妈要是也干一种什么脏活累活的我也可以如法炮制”。
就这么一篇作文读过不过一遍,但时间越长,到越是经常想起它,为什么呢?
历史上出身寒微甚至卑贱的子弟,成为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有所贡献的人,不乏其例。当今举世敬重的中国总理朱镕基也是一位孤儿。反过来说,母因子贵。这既是出于人类对强者、尊者的尊敬之情,也是一种势力心理的反映,不是吗?
刘同学据说成绩平平,也好象不是那种善于巴结奉赢之辈,从他老师的言谈话语里,更似乎是一个有着一些自卑心理的少年生。所以,想必他靠不上大学,不是什么博士硕士,也赚不到大钱,不是什么总呀长呀,掏粪的母亲更不会因子而贵,或许现在儿子下岗,母子生活清贫,甚至那位母亲已经不在了,也未可知。
可是,为什么人生阅历越多,越忘不了这篇作文和这位妈妈呢?
虽然只通过你的作文才萍水相逢,也不知道你们现在哪里,但是我从心里祝福你们,祝福你们一家人。我相信你所写的都是真话,所以,你的妈妈和我的妈妈一样,都是普普通通但也很不普通的人,她们对工作都一贯认认真真,不肯苟且马虎,哪怕只是最普通的工作,甚至因此在人间含辛茹苦,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永远能无愧地面对任何伟大的灵魂,经得起挑剔,她们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而且做好了能做到的一切,而且用行动告诉了子女什么是真、善、美的东西,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纯洁的。
有位历史学家说的好,民族的竞争本质上是民族性的竞争。
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这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掏粪也好,修鞋也好,教书也好,科学研究也好,离开这种“道”,都是一种不道德(记得黄虹的小品《修鞋》吧?)。从社会角度讲,没有这种品质做内核,永远只能是一种表面上的现代化。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而其他亚洲国家只有表面上的现代化的道理。日本岁没有人工掏粪,但看看其清洁工对灰尘的一丝不苟就能联想起刘同学的妈妈,能立刻理解她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化身。
当今之中国,物欲横流,但愿这种优秀的民族性不要随一代人的仙逝也带去到天国。我相信我们的妈妈都留给子女许多宝贵的东西,足以支撑我们在艰难的人世上跋涉下去,并且最终达到我们心里的理想王国。那一天,可以心地宁静地去见亲爱妈妈,陪伴在她身边。
儿,园园,4-13 TORONTO,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