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May月
3110:38:27
郁南县千官何姓来源
何二九的孙
始祖何姓来源
(郁南县千官何姓)
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封于韩,以地为氏——秦代改姓避难安徽庐江何姓始初祖碱——珠玑巷何族始迁祖昶——南雄系入粤始迁祖栗——始祖顺德县七郎官讳仙域公至十世祖讳思禀公祖以讳行者列共有十世祖——始祖至西宁县门创之祖即十一世祖也即至广廉公祖到木栗圩营生迨后又至千官创业居住子孙又传十多世。
正是永发万古千秋子孙昌盛兰桂联芳瓜瓞绵绵。
有关资料如下:
姓氏来源
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关于何姓饶富机缘的得姓经过,以及他们上溯周文王的光荣世系,有一项相当古老的文献「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说明得极为清楚:
「何姓原出于韩,与周同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回原,曰韩武子,是为韩氏。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定伯生舆,舆生献子厥,盖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生宣子,宣子生贞子,贞子生简子,简子生庄子,庄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启章)生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虔)。
景侯生烈侯(取),烈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哀侯生懿侯,懿侯生昭侯,昭侯生宣惠侯,始称王。
宣惠王生襄王(仓),襄王生厘王,厘王(咎)生桓惠王,桓惠王生韩王(安),在位五年,生二子:长曰成,次曰允,为秦所灭。
允以秦始皇十二年,避乱民间,生二子:隆、冉。隆从父隐匿民间,生一子骘,骘每叹家贫,有奋然自立之志,不幸早逝,生一子信。信以汉惠帝四年庚戌年举孝廉,吕后八年,诛诸吕,有功封县令。文帝时,升授车骑都尉,后升为河东太守。妣王氏女,封都夫人,生二子:长曰蠨(又曰刺),次曰庶,因避父仇,逐迹庐江、故以庐江名郡。
祖避难时,托身舟楫之间,逢吏登舟诘公姓,戏指河水以答之,复曰:姓氏必人,岂从水乎?
庶奔窜时,遇有盘诘,则仓惶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
是指河为姓,蔗讹韩为何,虽因避乱而随意答之,然其同认为何者,实同出于韩,此受姓之源流也。」(此文刊载于罗香林所着「客家史料汇篇」一书) 根据上项文献,韩姓的转姓为何,应该是汉文帝以后的事。不过,近来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第一位转姓为何的何氏得姓始祖韩碱,年代还要早得多,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的韩国后裔,而不是汉文帝时河东太守韩信的长子(此认为是正确的)。
持此看法的学者不少,像何勇仁教授在其刊载于五十六年版台湾省「何氏族谱」的一二千年来庐江何民的来龙去脉」一文上便指出:
「……在战国七雄的争斗中,我们的祖先是担任了主角,当时贵族间彼此火拼,周威烈王廿三年(公元前四○三年),王命韩虔、魏斯、赵藉为诸侯,这一位韩虔,即为何姓祖先杰出人物。不幸其间经过苏秦所倡合纵摈秦政策的失败,张仪相秦的连横政策的愚弄,自公元前二二一年,六国尽为秦所灭,我们何姓的韩国乃被灭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
幸而不久又展开另一新页,此即为六国的遗裔又恢复了政治活动,当时项梁主使张良立韩公子为韩王,俨然恢复了战国时六国与秦对抗的局势﹔但在此以前,当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问为人所击,案疑为韩公子等之主谋,乃下令潜访韩之子孙,拟尽为屠杀,以绝后患。秦吏奉令调查,时适初祖韩公正于舟中,被诘时心急无以答,乃指水以应,吏以其所指乃河海之「河」 ,当以为乃其姓氏,秦吏不疑乃去,后祖窃思吾家获免屠害乃一「何」 字,乃即以此为姓。」
这两种说法,偶然得姓的过程大致相同,只是时间的先后相差了大约三、四十年。这幺一点差别,对于何姓的光荣传统而言,应该是没有丝毫影响的。
关于韩国的历史书记载----公元前424—公元前230年:
武子(启章) 干支丁巳 公元前424
景侯(虔) 癸酉 前408
烈侯(取) 壬午 前399
文侯 乙未 前386
哀侯 乙巳 前376
懿侯 丁未 前374
昭侯 已未 前362
宣惠侯 已丑 前332 始称王。
襄王(仓) 庚戌 前311
厘王(咎) 丙寅 前295
桓惠王 已丑 前272
韩王(安) 癸亥 前238—230
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韩国后期的韩碱
碱,读jian,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碱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碱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碱)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碱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碱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碱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珠玑巷何族
始迁祖何昶,是个传奇人物。五代后晋(936-947)时,何昶被晋帝拜为给事郎、侍御史。后周(951-960)时,拜南海参军,持节谕南汉,被南汉主刘晟所拒,乃携家馆于珠玑巷。不久,雄韶浈连盗起,刘晟举昶统兵征讨,连连取胜。一日,何昶率水师泊于韶阳滩,夜遇盗,舟覆,昶落水死,其尸竟逆水上浮三十余里,雄人嘉其忠义神异,厚葬于巾子岭,立庙祭祀。宋熙和间(1068-1078),赠清海军节度使,殿中侍御史。何昶子孙遂卜居珠玑巷。传至何礼(又名秘)生五子,次子何琛迁番禺开基,三子何琰迁肇庆开基,四子何瓒迁新州开基,五子何琪迁循州开基。长子何绣及何礼之弟何利后裔仍居珠玑巷,于明代分迁南雄各地。详见《南雄五百氏族基祖录》。
珠玑巷三次大规模迁徙
一是逃天灾地劫。南宋绍兴元年(1131),南雄珠玑巷人有过一次33姓、97户的集体南迁行动。其原因是天灾岁荒,加上朝廷兵部严令居民迁移,取土筑寨,驻兵屯田,弄得民不聊生,不得不申请南迁逃命。
二是避胡妃之祸。胡妃事件对珠玑巷居民影响很大。各大氏族居民恐祸及身,乃先后相率而逃,大多顺江而下,来到珠江三角洲一带。
三是躲元初兵燹。南宋末年,由于元军的大举入侵,特别是德佑二年(1276)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南雄珠玑巷居民,为避元兵,又不得不纷纷往南迁徙。
从入粤概考
据各地何氏宗谱记载和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何氏碱、庶两大始祖的后裔均于北宋末,南宋初的两次大迁徙入粤的。为逃避金兵追杀,中原士民一部分随宋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祐太后走赣南回临安。士民在动乱中,又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往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何氏也一样,《珠玑巷氏族南迁记》载(1131),流寓于南雄县珠玑巷有33姓97户人,其中何氏占4户(大参.汝祥.鹏羽.一里)。据《龙川文史》载,南迁也是两路:一是为受姓碱祖五十世裔孙何棠、何栗、何榘三兄弟等经江西往广东南雄沿北江而下迁至珠江三角洲,其后裔散居于番禺、顺德、中山、新会、南海、佛山、高要、增城、东莞、宝安……等地;另一路为受姓庶祖四十一世裔孙大乙郎迁福建宁化,其后裔何源美(念四郎公)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后裔散居梅县、大埔、平远、兴宁、五华、蕉岭、龙川、河源、和平、连平、海南……等客家地区。
因此,何氏入粤可分三大类:
一、南雄系,以何棠兄弟的后裔统称。何棠、何栗、何榘均为何明允(49世)之子,同为宋政和乙未年(公元1115)进士及第,时称“何家三凤。”后裔均尊称棠、栗、榘三祖为始迁祖。
何棠(50世)又名何集,宋政和乙未进士,生九个子:德临、德载、德廷、德全、德高、德御、德容、德芳、德洪。其长子德临(二世),南康参军,生六子:元崇、元望、元充、元厚、元晋、元高。德临的长子元崇(三世),修南雄宗庙,生秘、利二子。元崇长子秘(四世),修南雄宗谱,生五子:琇、琛、琰、瓒、琪……
何栗(50世),字文慎,号北斋,宋政和乙未状元,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执,栗随二帝至金都,不屈而死,以身殉国,后追封为路国公,生二子:雍、熙。二世雍生八子:太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十郎;二世熙,生二子:二郎、三郎……。他们12人,以文学名,人称十二相公。
何榘(50世),宋政和乙未年进士,生一子禹,禹生一子元克……
二、闽系,以何源美又名念四郎的后裔统称。……
三、仕途入粤。据高要何氏宗谱等记载,何氏先祖早就求得功名,往粤各地为官定居:
十一世祖何颙(碱祖后裔),字维仰,为东汉荆州主薄,徙居阳山县通儒坊;
廿世祖瑜,字伯阔,南宋高宗时为增城令;
三十一世祖何言,字于宣,为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云浮镇将,卒于镇溪洞,州人立庙祀墓在方岳山(今连州)。其子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98岁卒葬白罗山茔域(今连州);其孙何昌期(33世),字伯唐,号阳严,唐天宝年安禄山造反,昌应诏勤王,平乱有功,为卫尉上将军进唐侍中大保封宁国伯,立宗庙祀,修通儒坊谱,卒时与妣侯氏宁国夫人,合葬于七指桥山(今属阳山);
三十六世在曲江,三十七世国祚字懋延,以经学典曲江县教谕,卒葬石壁山(今番禺)。其子(38世)何楷,字仲端,以文学著闻,广州刺史聘典州校诲人,徙居番禺清水里。其曾孙何昶(41世)又名楚,为晋御史参军。宋熙宁间,赠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立庙南雄,赐扁“忠义何公庙”,其孙迴、迈定居南雄沙水里。
四十六世何伯逵(达)字道行,宋元祐三年为端溪令(今德庆县);
四十九世何源,字来远,号清甫,据开平龙塘族谱记载,是何氏开平始祖。清与侄何栗是北宋同科进士及第。入粤时迎母饶氏妣林氏就养官署。……
张溪何氏家谱
何氏源出卢江郡。五十世祖于宋咸淳八年(1272年)壬申,诏出胡妃藏匿民间,十年(1274年)甲戌正月,人民畏惧,各处逃走,祖辈兄弟十人,扁舟为桴,飘泊岭南各地。
雍祖为入南海之始祖,熙祖派居南海河清,北翘祖于明代初迁居香山张溪,为入张溪一世祖。 ……
始祖入粤
据上述可知:入粤始祖就是何栗(50世),七郎是始祖顺德县七郎官讳仙域公。
参巧阅读
番禺沙湾何氏,始祖何人鉴,据说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由广州迁居沙湾。……推出南雄何昶为其始祖,而推四世府判公为积德祖。府判公,即何人鉴。字德明,府判即其号。
广府地区几乎所有何姓家族都把祖先追溯到“十郎”兄弟。在广东著名大族,番禺沙湾何氏族谱中,祖先的名字为:初世祖六学士、二世祖三九承事郎、三世祖念三承事郎,……
夏园旧属番禺县鹿步司。由敦头、敦美、东平坊、东湾、花社、正心街、上街、夏园几条自然村组合成,旧称五隅。其中东湾何姓由顺德移居。
《宝安何氏族谱》陈琏序略:“先世南雄沙水人”“按何出姬姓……”“赤岗之何,其先南雄沙水,以讳行者为一世祖……”
广西贺州市八步镇各族始祖源考据《八步镇志》等资料记载, 点灯寨何家祖先原系湖广珠玑巷宝庆府要华县何家塘人氏.始祖玉堂公生二子,其长子文明公,次子文信公,後居广东顺德县.文明公生四子,其中次子天禄生下龙溪,龙溪与兄长被官兵追杀,从湖南逃至贺州。
新会何姓 全县有16591人。始祖中原人。入粤始祖先居南雄、广州,后迁新会,定居何村(今河村),再繁衍至新会各地。
深圳何姓始居庐江一树两杈。茂盛祠堂中堂的上联为“祖德丕承远昭庐江千百年俎豆”。
笋岗何氏迁徙的路线为:秦代改姓避难安徽庐江——东汉迁广东英德——唐代迁广东番禺——宋代迁东莞——元代迁深圳笋岗。在迁居深圳前,他们已经纳入了广府民系。
茂盛何氏的大致迁徙路线是:秦代改姓避难安徽庐江——辗转到达广东兴宁——清代迁居深圳横岗。迁横岗前,他们已经纳入了客家民系。
何、韓、藍、麥、紀五個姓氏原為宗親,已經流傳已久,了解何氏出自韓氏,韓氏因避開秦追殺滅族,易姓為韓同音的何,原本何、韓為一家親,也和藍、麥、紀有血源關係。
至于何、蓝两姓的联宗,则发生于福建漳州的平和地区,结合的原因,是由于出嗣——何家的孩子出嗣给蓝家,传下了蓝家的宗脉。「何、蓝关系,始于唐时入闽鼻祖安抚尊王何衍公十七世裔孙添河公,分支漳州平和,遂为平和支祖,娶妣蓝家养女盘氏,传有三子:长曰京保,次曰彦保,三曰彦章,遂以彦军公出嗣于蓝家。按彦保公传下裔孙迄今已有二十世,相当于六、七百年前事,故闽台何、蓝宗亲乃基于血脉关连,互不通婚,是以子孙不违祖训,始有三姓宗亲会之成立。」
「关于卓、韦二姓联宗之由来,亦起源于韩姓,分支于广东,其祖先为漠初三杰韩信公,之后裔,韩信公为吕后所斩,当时汉丞相萧何,为保全当年患难之交的血脉,曾密剻撒,把韩信公的两个儿子藏匿粤中,为了安全,改名换姓,将原来姓氏之「韩」字分拆为二,一为卓姓,一为韦姓,子孙因此沿用下来,此与源于卓滑之后,即会留下千古爱情佳话卓文君的祖先,以发明冶铁致富的四川大族卓姓,及源出的江苏彭城大族的韦姓均有别。蓝姓也一样;如果是由江西临川迁入广东的,和自福建迁入广东的又不同,前者与何姓无直系的血缘关系,但有联宗关系,中国人的习惯,是注重同姓聚族,对血缘宗派不甚重视。依上所述,韩何二姓原属一家,卓韦二姓在粤支系亦出于韩姓,蓝姓因有何姓入嗣的血缘关系。由此可知韩、何、卓、韦、蓝五姓联宗,首先起自韩姓……。」
除了上述的五姓联宗,在福建省及台湾民间,何姓还跟麦、纪两姓具联宗关系。不过,有关何麦和何纪是怎样联起宗来的?迄今仍找不到确实的依据,只知道这项传统也是来自「唐山」,所以今后仍有待何、麦、纪三姓子孙的进一步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