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August月
516:35:34
战家资料
战百峰 莒州望族“北汶战”
作者:田文阁 转贴自:老家日照
战氏,莒州望族,书香门第,仕宦世家。
在杜树景先生《莒州望族考略》中,战氏,名列第十二位。
【1】
战氏,至今全国人口不过百万。宋版《百家姓》中无战姓,《续百家姓》仅现于末端第三行,排序“我、战、泉、皇”。
偶来翻书,古之“二十四史”鲜见战姓,今之《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中华书局1937年版)、《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南大历史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中央大学图书馆,中华书局1987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陈连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李国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杨震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中,皆无战姓。
当然,《中国历代宰相志》(吕美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亦无战姓,历朝历代帝王中更无战姓。
上海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各式家谱,宇内翘楚,但遗憾的是单单没战氏家谱!
“战”氏虽非大族,然乃古姓。
据徐俊元《贵姓何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学元《百姓祖宗图谱》(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记:战氏原不姓战,而姓毕。战国时滕国有叫毕战的,滕文公时主管井田,其后人以其名字“战”为姓。
曲辰《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云:毕战之子是具体指挥打仗的将领,善发动战争,人称“战争”。
“战争”之子水平下降,只能指挥战车作战,遂称争之子为“战车”。此,见杨英杰《战车与车战》(东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战车”之子只会单兵作战,故称“战士”,这有顾颉刚先生《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为证。
“战士”之子又降为打仗斗殴的,故称“战斗”,详见詹子庆《先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这段战氏家族史属先秦,后直到清朝初史书就再也不见战氏踪影,只是到清末才又见战姓之人,即“战满”。
需说明的是,毕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将第十五子姬高封于毕(地名,今陕西咸阳西北)。姬高建毕国,人称毕公高。后毕国“为楚所灭,而降为庶人”,其子孙以国为姓。
《姓氏考略》记: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毕炕乃毕公高之后。
战氏后人现居: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河北,吉林,陕西,辽宁朝阳、大连、沈阳,内蒙古,山东临沂、日照、济宁、枣庄、烟台、青岛、潍坊、威海,江苏南京。
另,相传山东战氏一支为“单”姓所改:宋朝年间,战氏始祖是山东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姓单,家中有人在朝为官,后遭奸人所害,皇帝下令满门抄斩。幸有人提前送信,家中哥仨逃出,为避奸人追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二为战。继而哥仨改名战龙、战虎、战青,但逃难中不幸与战青失散。
战氏虽族小,但向心力很强。战晓东先生在《泉城记忆》就很有感慨:
一日,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发信者邀请加入一个QQ群,一看:原来是战姓族人的群。大家一起聊战姓的起源、族谱等等。其实我以前也加入过一个战姓论坛,有同姓提议将全国的战姓族人的族谱统一起来等等倡议。
究其原因是我们战姓是一个小姓,人口全国也不过百万,百家姓里也没有我们一席之地。所以,大家的心也很团结,似乎全国的战姓都是一家人,特别亲切。
【2】
莒州北汶战氏,原籍登州府莱阳县望世乡寨头社,明嘉靖、隆庆间,战氏一世祖母姜氏携五子迁至莒州双庙庄(今莒县招贤镇)。明崇祯年间,四世战维宁移居北汶村(时名“北文”)。
北汶村为明、清莒北商业重地,战姓最多。
清雍正《莒州志》和《战氏族谱》载,一世战完,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一世始祖。
战完生五子:长懋易、次懋书、三懋诗、四懋麟、五懋孔。
战懋书生四子:长国儒、次国士、三国彦、四国策。
战国儒生三子:长维藩,次维宁、三维杨。
战维宁生三子:长和中、次启中、三钦中。
战和中生一子凯。
战钦中生五子:长子捷、次子奏、三子靖、四子烈、五子略。
战凯生一子:锡侯。
战捷生五子:长子锡卿、次子锡伯、三子锡铤、四子锡黻、五子锡缨。
战烈生一子:锡九。
战锡侯生四子:长子旭、次子晟、三子普、四子旸。
战锡伯生二子:长子睿、次子智。
战锡廷生五子:长子霈、次子云、三子霯、四子雷、五子淮。
战锡九生五子:长子龙韬,次子龙池,三子龙标,四子龙章,五子龙光。
战云生二子:长子岱森,次子嵩森。
战氏迁莒之前,有一定家学渊源。《战氏族谱》记:战氏一世祖战完为莱阳县庠生,没做官。战完之父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学正”,是明、清一州之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和官束所属生员。
《战氏族谱》谱序载:战氏迁莒原因:“懋易祖以布衣而病于催科,势不能支,合图全逃。”也就是说,战氏兄弟五人迁莒乃因科税所逼。当然,战氏并不是穷困潦倒之族,迁莒后应是较宽余的,只有这样,才有钱请塾师,三世战国儒才能考中岁贡。同时,并不是这一时期所有岁贡都能外出做官,这需钱财铺路。因此可以肯定说,战氏迁莒之初,即是一家境较宽裕,富绅之家。
北汶战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明天启五年(1625)中岁贡,外出做官,授郓城县训导,战氏家族开始兴起。其后,四、五、六、七、八世不断有考中功名或外出做官者。
战氏四世战维宁,字泰明,明崇祯十五年(1642)岁贡,战乱末仕。清初定鼎,大行人以经明行修列状上荐,战维宁隐居北汶,闭门著述,累征不就,居家养祭,一遵古礼。“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雍正《莒州志》)
入清后,五世战钦中,于清康熙廿一年(1682)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六世战捷,清康熙廿五年(1686)拔贡,授巨野县教谕;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1736)岁贡;战锡九,清乾隆七年(1742)岁贡,授临朐县训导;八世战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恩贡。八世战旭,“英年树帜‘文坛童子’,问业者多所成就,不受馆金。远近闻之,以课文呈正,几盈案,皆殚心批评。”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
七世战锡侯虽是庠生身份,一生未做官,但却乃清雍正《莒州志》主要分纂者。
张同旭、杜树景先生在《试谈莒州北汶战氏家族之兴替》中记:
据清雍正《莒州志·艺文·序传》“复大学文”记载,明代莒州儒学称“大学”,“入学十五名,廪缺三十”,清初,由于战乱和地震造成莒州“邑里萧条,人才寥落,入学数减至十二名,廪缺仍旧,大学降为中学”。为了恢复莒州入学名额,雍正初,北汶战锡侯联合莒州境内的许多生员,协助莒州学正刘隆锡、知州陈永年,写出书面申请,努力争取,终于在雍正三年(1725)六月“诏旨颂到,准复莒州大学”,时人都说:“二、三人之力也。”战锡侯虽然只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对于莒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曾做出过突出贡献。雍正十年(1732),李方膺任莒州知州,第一件事就是捐俸倡修学宫,战锡侯积极响应,学宫修成,与李方膺和诗纪念。雍正十一年(1733),李方膺重修《莒州志》,以战锡侯为主要分纂者,锡侯不负重任,广览博采,收集了大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使一部地方文献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著名的雍正《莒州志》。
八世之后,北汶战氏便不再出现较有影响的人物,战氏家族在莒州境内的名声逐渐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