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March月
2823:46:52
山东逄氏地名考
逄祥华 逄伯陵大战杨王骥
山东潍坊市临朐县西有石门坊景区,在石门坊上现在尚有逄公祠,在当地流传着
逄伯陵大战杨王骥
相传在殷商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大将杨骥戎马疆场,屡建战功,为巩固边防,抵御外侮,立过汗马功劳。因此,他曾受朝廷封王嘉褒。但他恃功骄横, 为王而不满足。为谋求霸业,挑起了造反旗帜,背叛朝廷,率兵进驻逢山(建国前属临朐县,现属青州市),安营扎寨,垒石砌障,操练兵马,敛赋屯粮,扩充实力,准备进攻商都。
逄山,那时为昌国(诸侯国)辖地,国王逄伯陵急将杨骥造反一事上疏朝廷:“如不及时剿平叛军,必将危及社稷安危。臣以为声罪致讨,伐罪以吊民,勿以懈怠而致养痈遗患。”
商王覆命:“伯陵计如金石,应速讨逆,敕封逄伯陵为平叛大将军,总揽全军,遣齐国兵二万,以助逄军。"
逄伯陵接旨后,率逄国兵马三万,把逄山团团围住;命援军二万从逄山东麓发起进攻。激战两日,不分胜负,援兵二万伤亡过半,杨兵亦死伤万余。
杨骥鉴于兵力减弱,又无援兵,据守逄山已不能支持,便决定突围转移。入夜,阴云密布,细雨濛濛,黑不见指,杨骥带全军从南面下山。此时,驻扎在逄山南面的逄军,只设岗哨,未加戒备,杨军偷袭逄营,势如破竹,一举得逞,杨军突围成功,过孟婆髻山,进驻石
门坊,杨骥进入北山洞(殷家窟洞)运筹兵马,凭藉石门坊山势险峻,洞穴连成,屯兵洞穴,神出鬼没,控制要道,抵御逄兵。
逄伯陵逄山一战失利,商王闻讯急诏:“限三日内平定叛军,不可旷误时日,逾日定当问罪,钦此。"
逄伯陵接旨后,重新整顿兵马,亲率兵追击杨营,进驻石门坊,山下扎寨,包围杨营,逄伯陵登上太平崮,居高临下指挥全军。
杨骥当然不是平庸之辈,他戎马疆场,南征北讨十数载,有实战经验,他权衡再三,与逄军再战,以寡敌众,粮秣断绝,必全军覆没。为保存实力,以备东山再起,便下书逄伯陵,书日:
逄王麾下: .
吾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其罪当诛不可赦也。
今悔悟回首,弃逆从良,三El内率军投降,骥承罪责,祈望明察。
杨骥
逄伯陵接到降书,即召集谋士商议对策。逄伯陵说:“杨骥已知不支,今日下降书,是真是假,请各位议论。”众谋士你言我语,认为不管杨骥投降真伪,先重兵包围石门坊,如其降,不可动一枪一刀,不伤一卒一马,除逆平叛,此为上策;如三日内不降,再动干戈
也不为迟。逢也认为此计甚好,待三日后再举事。于是责令全军将士严阵以待。
时至三日,不见杨营一兵一卒前来归顺。逢伯陵大怒,率大军出战石门坊。逄登上石门坊东顶,只听得战鼓咚咚,战马咆啸。逄下令把石门坊团团围住,亲率一支兵马下山进击,只见数十只羊吊在树枝上,它们那不时挣扎的羊蹄,正可击打在下面的鼓面上,就使战鼓连.鸣;而有十几匹马栓在马槽边,那战马因饿而不时“咴咴"嘶鸣,这就是所谓的“悬羊击鼓"、“饿马咆槽",却不见一兵一卒。原来,杨骥正是采用虚张声势,以延缓逄军的进攻,自己却于深夜悄悄带兵“出水’’(被包围后冲出去,称,“出水")逃匿了。逄伯陵至此方知中了“金蝉脱壳"之计。逄伯陵未能平定叛兵,难向朝廷复命,回到逄山,跳下悬崖自尽。
这就是“逄山影照万古传”的效果。
还有一说法为逄伯陵在追赶杨骥的过程中,因疲劳过度战死在今安丘市的黄旗堡镇逄王村,当地老百姓为纪念逄伯陵而把村名叫“逄王”。
现在安丘市的黄旗堡镇尚有逄王村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