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November月
2320:45:18
姓氏评论
访客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目前,有九种之传说,枣强县唐林乡南庄村的南姓来源,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音影),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陕西渭南、河北枣强之说)。 -
南姓虽为少见(百家姓中排序为三百位之后),但,现中国约有二十万人之多。与13亿中国人相比,因人口数量少,姓氏冷僻,又为方位字,往往引人惊讶。但其历史渊源流长,我族相传为禹之后,姬姓。自秦改南姓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久远。且古今中外,多有南姓人氏显赫于世。 -
陕西渭南县(现为临渭区)田市里(现为官道乡)南家村,是南氏最具官道遗传之一脉。历史上出现过数支大族,均为当地名门望族,且久显于世。特别是明朝时期最为辉煌。文官武将几多多。代表性的人物为南金之子南大吉、南逢吉。之孙南企仲任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长)。且有清白之名。南师仲为礼部尚书、南学仲、南宪仲均为朝庭命官。南宪仲在万历二年(1574年)还做过四年之久的枣强知县。在任时,政债突出,升为朝庭官员,后因急病而逝。著有巜广川集》等书。其子南居益为工部尚书。南企仲长子南居业为礼部尚书,次子南居仁为礼部侍郎,真可谓一门三尚书九进士。南大吉做过绍兴知府,著有巜谓南志》等书。现上海图书馆有手抄本。里面记述了南氏渊源及迁徙发展史。南逢吉之子南轩(宪仲、师仲之父)著有巜南氏全谱》一书,共15卷。 -
<附关系图》:南钊(字希古146O年进士)、次子南汉(字天章1505年进士)、长子南金(号渭阳父);其长子南大吉(字元善进士)、次子南逢吉(字元贞1556年进士);其长子南轩(字叔后159O年进士)、三子南师仲(字子兴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次子南宪仲(字子章、进士、万历二年任枣强知县);其子南居益(字思受万历年间进士);有子南延铉(字尔玉)。逢吉;次子(??)有子南学仲、南企仲(进士);其长子南居业(进士)、次子南居仁(进士) 。 -
河北枣强县(古称广川)唐林乡南庄村,海拔21米,村中心位于,东经ll5.8445度,北纬37.4292度。在县城东南方,相距15公里。位于清凉江西侧,古东沙河东岸。属河北黑龙港地区。全村以一条东西大道为界,分为前南庄、后南庄。它们的祖先分别为南公正、南公全兄弟二人。他们应与渭南的南钊为同一时期的人物。明朝永乐初年(1404年左右)大移民时,先祖由陕西谓南县田市里(现官道乡)南庄村,集中至山西洪洞县老鸹窝村大槐树下,而后与众多移民,被分迁至此地,建村居住,取名为南家庄。可以肯定的是,直线相距7OO公里的,此南庄与彼南庄为同宗同族无疑。时枣强大地经历“燕王扫北”战乱过后不久,满目苍夷,遍地瓦砾,地广人稀,十室九空。全县,人不足万,户近两千。至今,在村西还存有生灵涂碳的遗迹。而此时渭南县的人口为枣强县的九倍。从此南氏先祖,由渭南山区移民来到华北平原,扎根在黄河古道,清凉江畔、百废待兴,贫脊多灾的大平原白土地上,历经600多年的辛勤劳作,克服和战胜了各种、无数的艰难困苦,顽强拚搏、生生不息。繁衍了至今近千人的子孙。至清朝末年续谱时,增排辈序为;都志成明远,克嘉延庆常。燕昌昭世福,茂裕续鸿光。现已繁延至克、嘉辈。据不完全统计(199O年,不计外出人数),前南庒现有4O6人,96户。土地1649亩。后南庄375人,87户。土地l376亩。在当地成为一个较大村庄。 -
枣强南氏,经过600多年的繁衍与发展,造就了多位优秀人物。 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数名英雄、功臣和为祖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其中,在众多的优秀子孙中,尤其值得可歌可泣的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南志清同志,面对穷凶恶极的日寇侵略者,视死如归,宁被敌人活活烧死,也不暴露党的机密。以及在党的培养下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级干部南敬之等人。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南氏的光荣。 -
如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忠厚勤奋、团结向上、民风谆朴的南门一族的子孙们,正在为延续名门,光宗耀祖、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在祖国各地的岗位上。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南氏必将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
南氏万代永昌!远字辈孙根书(此文为不定稿) -。
2009年3月1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