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February月
162:33:32
姓氏评论
访客 1145 姓氏略考-禅姓-姓氏渊源
1145 禅[墠、禪,读音作shàn(ㄕㄢˋ),不可读作chán(ㄔㄢ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索思忽儿·特因那颜,为蒙古弘吉剌惕部首领,他是大蒙古汗国缔造者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岳父,“特薛禅”为其尊号。
蒙古弘吉剌惕部世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迁苦烈儿温都儿之阿晃火儿(今呼伦贝尔盟三河发区),蒙语“阿晃火儿”为“有颜色的马”之意。
金世宗执政时期(公元1180年左右),弘吉剌惕部驻牧于长春边堡外(今辽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纪初,定居于今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
据史籍《多桑蒙古史》的记载:蒙古太祖称汗前六年(公元1200年),春哈塔介纠集塔塔儿部(包括弘吉剌惕部)等十一个蒙古族部落相约共击铁木真。弘吉剌惕部酋长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赶紧派人将此一消息暗中告知了铁木真。铁木真与克烈部首领王罕联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战击溃了蒙古诸部。翌年,弘吉剌惕部归附于铁木真,铁木真所率乞颜部蒙古皆感激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特赐尊号为“薛禅”,世人尊称其为“特薛禅”,即“贤明”、“圣德”之意。
在这之后,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率领按陈、斡陈册三氏及本部三千铁骑跟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的一系列征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昭著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功勋,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
终蒙古汗国及元朝、北元朝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弘吉剌惕部这个外戚大家贵族,女为后妃者二十一人,男尚公主者十九人。
明朝以后,有蒙古弘吉剌惕部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省文简改汉化称薛氏、禅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蒙哥之弟。著名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蒙语尊称薛禅大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0~1294年为期三十四年,终年八十岁。
“薛禅”,突厥语为“Setchen”,蒙语为,汉义“贤明、圣德”。
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庄圣太后怯烈·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于大蒙古国蒙哥汗元年(宋理宗赵昀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受命总制漠南汉地,以汉法统治中原颇有成效。后以战略大迂回之策率蒙军攻击南宋王朝后背的云南,在灭了大理国的时候,孛儿只斤·蒙哥汗去世。
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与弟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于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率大军抵达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篮旗),废黜了由忽里勒台(蒙古诸王大会)选举大汗的制度,凭借军事实力即大汗位,称薛禅汗,建年号中统。四年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投降,孛儿只斤·忽必烈稳居帝位,并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自从蒙古灭金国并据有中原地区以来,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原有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生产破坏的恶果。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蒙古的统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还在孛儿只斤·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还是在南宋淳祐十一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的长兄孛儿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孛儿只斤·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雨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
南宋宝祐元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三年,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在其地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孛儿只斤·忽必烈采行汉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
南宋宝祐四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
南宋宝祐五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蒙哥汗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孛儿只斤·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送家口前往和林,以为人质,并亲身入觐,始取得了蒙哥汗的谅解。蒙哥汗因此停止了勾考,但仍尽罢其所设置的行部、安抚、经略、宣抚、都漕诸司。
南宋宝祐六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兴师伐南宋,孛儿只斤·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汗授命孛儿只斤·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南宋开庆元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农历9月,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汗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孛儿只斤·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的消息,孛儿只斤·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献计,与南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南宋景定元年(大蒙古汗国薛禅汗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他在诏书中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农历5月,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孛儿只斤·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在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即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驻扎于益都行省(今四川)的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机叛乱,被孛儿只斤·忽必烈迅速镇压。这两件事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失败意味着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孛儿只斤·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仪文制度改从汉法的基本政治纲领,而李璮的叛乱又强烈地引起了孛儿只斤·忽必烈对汉族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族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族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族人官僚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政治意图下兴建的新王朝,其创制立法,始终着眼于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能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8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改元“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从此史书称其为元世祖。次年,元世祖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
元朝政权在总体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后旧制。因此,这个政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作用也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较之前此的黑暗混乱是一大进步。元世祖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有些地区有所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户口增,田野辟”的景象。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等。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在建成新王朝、稳定对北方统治的同时,元世祖又积极着手统一南宋的战争,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南宋王朝。南宋恭宗赵显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下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统一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景,其影响都十分深远。
全国统一以后,元世祖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采行汉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这时,早年追随元世祖、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元世祖具有影响的汉族人官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元世祖所新依任的是西域人阿合马。阿合马从元中统初年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
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汉族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一直很激烈。而元世祖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中书省平章政事阿合马的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此后,元世祖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同一时期,元世祖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却都遭到了失败。外侵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带来痛苦,而且对元朝人民也是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但元世祖抗击孛儿只斤·海都、孛儿只斤·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孛儿只斤·乃颜叛乱,却保护了东北和西北广大边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蒙古习俗,元世祖置四斡耳朵(斡耳朵,,蒙语宫帐),分处四皇后。大斡耳朵属长妻弘吉剌·察必皇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弘吉剌·察必去世,继娶其妹弘吉剌·南必为皇后。元世祖素有足疾,晚年体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颇干预国政。
元世祖沿袭金制设中书省。在全国设行省,以后历代相沿,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元世祖有子十一人,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他以皇太子宝授于故真金太子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成宗),确定为皇位继承者。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农历2月,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终年八十岁。
元世祖逝世后,被安葬于起辇谷(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黄河西北阿尔泰山之阴一带),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其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汗位尊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为单姓薛氏、禅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实宝禅氏,亦称失宝赤氏,蒙语为,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
⑵.蒙古族拜禅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宝禅氏、拜禅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宝氏、龚氏、宫氏、拜氏、白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说在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
⑵.满族贤达禅氏,满族Siandacan Hala,以地为姓,世居贤达禅、松阿里乌喇(皆今松花江流域)。
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觉禅氏、贤达禅氏多冠汉姓为禅氏、觉氏、教氏、达氏、场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宗室别子,属于帝王赐姓汉化为氏。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徐珂所著《清稗类钞》的记载:
满族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Mokun,源出满清王朝宗室后裔中的别子世系。
别子,即清朝的王亲贵胄与各族女子所私生之子,满清朝廷宗人府禁止这类子女录入皇家玉牒,因此皆特别颁赐其姓氏为“觉罗禅氏”,标识其皆非满清宗室正支,以此保障皇室血脉的正统。
到了清末民初以后,满族觉罗禅氏多冠汉姓为禅氏、罗氏、宗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特薛禅(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薛禅汗(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三.各支始祖:
觉禅·科诺阔:(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从征陕西,赐号巴图鲁,晋三等轻车都尉。其后裔有改汉姓为禅氏者。
贤达禅·槐色:(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从征浙江阵亡,赠云骑尉。其后裔有改汉姓为禅氏者。
资料有待补充。
2010/2/5 13:51 | 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