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September月
159:53:58
古老的应氏 神秘的应国
应元亮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这与先祖们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把某一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然后转化成本氏族的符号。
姓氏,记录着始祖们肇造文明,挣脱自然,从蛮荒进入文明的伟大壮举,铭刻着中华民族创世纪的可歌可泣的业绩。每个姓氏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全国一万多个姓氏的生存繁衍的过程,共同谱写了炎黄子孙发展壮大的史诗。
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姓氏的符号,更是一个家族的灵魂。
寻华夏之根,溯姓氏之源,这是每个华人的愿望;
树民族之碑,立炎黄之传,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顺父母,敬奉祖先的优良传统,讲究“叶落归根”,以不“忘本”为自豪,尤其重视自己的祖根,显示了特有的民族禀赋和素质。
源远流长的应氏
应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早在殷商和西周初已是中原地区的古老封国。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也有应氏。历史文献和一些传世铜器铭文上都有记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史记·梁孝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之说等,都曾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此外,见于武丁和帝乙、帝辛的卜辞,应君又称“应王”,并与商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逸周书,王会解云》:“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候、曹叔、伯舅、仲舅,比服次之。”记载了西周初年,洛邑建成,周成王于此大会诸候,应候参加了成周盛会。流落日本的两件应候钟铭文也记载了周王对应候的赏赐等。古应国自周成王始封以来,历时350年。
可惜,时过境迁,岁月无情,在公元前687-公元前684年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后,古应国从此消失。古代文献对于应国的记载十分有限,有关应国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古应国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尘烟中,成为千古之谜!但考古界和史学界也有另一种说法:古应国被楚国兼并后,曾有过第二次复国。可惜因年代久远,又无什么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证明,只好留给后世研究和论证了。不管怎么说历史不会因苦风凄雨而改变真实,应姓的子孙后代不会因为古应国的消失而忘记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应(應、鹰)姓氏族,虽然历尽苍桑之苦,饱经迁徙之难,但他们无愧于自己的姓氏,象雄鹰一样搏击在蓝天大地上,所到之处就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体魄,聪明机智的头脑,镌刻着自己姓氏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要踏着祖先的足迹,揭开这千古之谜,寻找失落的应氏古国。给生活在海内外的应氏子孙一个有根有据的答案,展现应氏先祖们开拓发展的历史业绩。
“应”与“鹰”在我国早期象形文字中是同一个字。应氏先祖为什么把鹰做为自己的族徽和崇拜的图腾?是因为鹰这种动物,有奇特的让人震撼的生命裂变过程。
鹰可以活到七十到八十岁,在动物界它是最长寿的动物之一,但在它生命中有一次残酷的重生!
当鹰活到三十岁左右时,它必须找到一个不为人知的悬崖绝壁,用自己尖利的喙(嘴)先把满身的羽毛一根一根地啄下来,再把脚爪上锋利的硬壳啄下来,然后,在坚硬的岩石上用力撞击自己的喙(嘴),直到把喙(嘴)上那外壳蜕下来,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然后不吃不喝,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直到自己重新长出丰满的羽毛和坚硬锋利的喙和爪,重新展翅高飞,博击长空……
应作为商朝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封国,《史记》、《括地志》、《汉书·地理志》,今本《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都有记载。
到了公元前1046-公元前1043年间,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分封诸候时,周武王改封其子于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荐周公吊二叔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晋、应、韩、武之穆也。”《汉书,地理志》颖川郡父城县条下班固自注:“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子)所封。”由此可见,西周应国是在商代应国的故地,作为周王朝的屏障重新立国的。
《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士而命之氏。”意思是帝王立有功德之人为诸候,根据出生血统赐给他姓,分封给他土地,并根据封地命名姓氏。按这个记载,应国在周王朝初期改封后便成了姬姓封国。应国君臣和族人从此以国为姓,应姓的确立和产生即此时开始。确立和产生应姓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1046-公元前1043年的一天。“天下应氏是一家”之说也是由此而来,所以,后世应姓氏族的家谱才有此记载。“可投应氏,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四子姬达(仁寿公)为应候,封国在河南叶县,子孙乃以国为姓称应氏。”
古老而神秘的应国
应姓氏族的姓氏产生和确立的年代虽然基本清晰。但,应氏古国的都城及当地应国的地域范围究竟在哪里?这仍然是个谜!
虽然,《括地志》记载:“故应城,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水经注· 滍水》记载:“滍水东迳应城南,故应乡也,应候之国。”还有其他一些文献,简单的记载了古应国的地理位置,但,因为改朝换代、战争灾荒、地震洪涝等各种原因,有关它的历史古代文献记载得很少,人们对应国知之甚少,古应国渐渐的被人们淡忘了,仍乎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千古谜团……
谁能想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几千年的古应国,差点儿“漏掉”一条重要线索!
谁能想到发现古应国墓地,使古应国的辉煌重见天日,竟然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在原滍阳镇西门外,即今白龟山水库西北岸边一道南北向的土岭—— 滍阳岭上建起多家砖瓦厂,人们在取土烧砖时,常有不少青铜器和玉器出土。1979年12月,北滍村砖厂在挖土时挖出了一件铜簋,随即把它当废铜卖给了宝丰县一家废品收购站。平顶山市文管会的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往宝丰县,几经周折以9.6元的价格把它赎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邓公簋,一件西周时期应国王宫的青铜礼器,一件国宝(国家一级文物),因器内铭文显示为邓公所作器而得名。而它,成为发现应国墓地的第一线索,更成为开启2000多年前古应国之谜的第一把钥匙。铭文计3行12字,记载了地处湖北襄樊一带的邓国国君邓公在其女儿即将嫁往应国时,特意制作铜簋作为陪嫁礼器的事情。簋的发现,为应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建国前应国传世文物仅有十二件),最为关键的是,它的出土地点,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应国地理位置相吻合。而在此之前,只是在史书上有记载,应国大体就在这个地方。但千百年来,那应国只是个谜,谁也没有发现实物。邓公簋为寻找古应国遗址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佐证,揭开千古谜团,出现了喜人曙光!此后又有不少应国与邓国的铜器在滍阳岭相继出土。1986年年初,经文物普探与初步试掘发现,滍阳岭从南到北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埋藏着数百座乃至上千座古墓葬。其中有不少是应国贵族墓,于是应国墓地被发现了!它作为两周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在平顶山市西郊的白龟山水库里,竟沉睡着一座古代城堡,它的名字叫应城,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儿子所封的应国都城。从前这里一座繁华热闹的小城寨,名叫滍阳镇。当时的寨墙保存完好,四边的寨门上都有石刻题名,东门为“迎旭”,南门为“望楚(楚指古楚国),西门为“古应“(“应”指古应国),北门为“通宝”(宝指宝丰县)。滍阳镇南有沙河(古滍水)自西向东流,因位于河之北岸而称滍阳。西有沙河支流应河自西北而来,隔应河与一座小山——应山相望。1964年,为解决新建的平顶山市用水问题,平顶山市政府在沙河中游修筑起拦河大坝,建成白龟山水库。于是,这座古城就被淹没于水下,在蓄水量较小时便会显露于水库的西北岸边。而应国都城——应城在今滍阳镇一带的历史记载因应国墓地的发现也得以证实,考古界在欢呼!应氏子孙在欢呼!失落的应国被找回来了!
1986-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管办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应国墓地进行了10余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证实这是一处应国贵族墓葬区。墓地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约100米,高出周围地面10余米。该墓葬区时代由早及晚、自南向北分布在一条土岭上,年代跨越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大约三百多年的时间。各墓间排列有序,很少有相互打破现象,表现出经过严格管理的“族坟墓”的特征。
应国贵族墓年代略早,跨越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300多年的时间。墓中随葬的铜礼乐器的种类有鼎、鬲、簋、壶、盘、尊、爵、方、彝、编钟等。其中很多器物制作精细,造型优美,纹饰华丽,更重要的是不少器物上还铸有铭文。铭文或记载器物主人的名字与官职,或叙述一件事情,或内容涉及古代礼仪制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而且字体很漂亮,可谓书法珍品。应国墓无论大中小型都有一定数量的玉器,按其功能和用途可分为礼玉、佩玉和殓玉。礼玉有琮、璧、璜、圭、戈等。佩玉有组佩和单佩之分。组佩有珠联玉佩组合项饰、多璜联珠组玉佩、珠联璧组玉佩、珠联牌组玉佩。单佩有龙、虎、鹿、牛、鸟、鱼等。殓玉有手握玉、口含玉等。这些精美玉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精雕细琢。对研究我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崇玉观念以及玉器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显现出应国贵族生前披金戴玉、满身珠光宝气的豪华生活。
在应国墓葬所出土的铜礼器之中,有不少器物的铭文都记载了应国与周边诸候国互通婚姻的事情。前述邓公簋先后共发现4件,铭文相同,所记均为邓国国君邓公为女儿出嫁应国而制作陪嫁礼器一事。据考证邓国为嫚(蛮)姓,其地望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国都邓城在襄阳县伙牌乡陆寨村周围。非常巧合的是,前些年在该村蔡坡土岗上因砖厂取土发现一件候氏簋,铭文记该簋是候氏为其女孟姬所作器。而候氏之称在应国墓地铜器铭文中也有发现,且其女名孟姬正与应国为姬姓相吻合。可以断定,二者的候氏是同一个人,即是应国某一代应候的简称。这就是说,不仅邓国有公主嫁于应国,而且应国也有一名叫孟姬的公主曾嫁于邓国。
在应国墓地中还出土有5件应申姜铜列鼎。申国为姜姓,地望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位于应国西面,与应国为近邻。申姜为申国公主,因嫁于应国而称应申姜。应申姜得以铸造宗庙祭器,可见其在应国的地位决不一般,当非国君夫人莫属。
在我国古代,诸候国之间往往以相互联姻的方式结成友好的政治同盟。缔结同盟的国家有着互不侵犯、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共同御敌的义务。
应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中,不少器物不仅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装饰花纹华丽考究,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器物内还铸有重要的铭文。铭文内容或记载器物主人的私名与职官,如柞伯簋、雁形匍、应史簋、应公鼎等。M242出土的西周早期柞伯簋,通高16.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座直径13.4厘米,器形小巧,造型奇特,新颖别致。底部设一喇叭形支座,用以垫高器身,纹饰精美。簋内底部铸有铭文74字,记周王举行射礼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事件经过等全过程,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件铜簋,既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在一些小型墓葬中,也出土有精美的铜器,M50雁形匍,整体以一雁,以雁颈为 流,雁尾有一龙形,尾上附一牛首,牛首上立一人,高髻长衫,腰束革带,双手抱盖环,将器盖与器身巧妙相连,造型新奇,极富想象力。龙、牛、鸭、人等形象巧妙和谐地分布于器物的适当位置上,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显示了应国工匠们精湛技术和应姓氏族的聪明和智慧。
曾经的小国原非弱国
应国墓地出土的诸多青铜器和玉器,证明了曾几何时应国的富庶和发达及在周王室中的地位。
西周初年,应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诗经·大雅·下武》云:“媚兹一人,应候顺德。”这是歌颂成王的诗,表明初封的应候能够尊爱其兄,敬事成王,因而受到成王的嘉许。在传世的西周早期应国有铭铜器中,应国君主被称为应公。而公是一种尊称。学者认为周王朝内部除周王之外的最高统治阶层是太师、太傅、太保、即所谓“三公”,也就是说,某国国君出生时得以称公,是由于他不仅在本国当政,而且同时在周王室任有要职,因而其地位必须要略高于一般的诸候国国君。由此可知,这位应公在周王朝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这位应公就是应国的第一位封君——应叔,也就是《诗经》中“顺德”的应候。
应国墓地最早最大的一座大型积石墓M232,可能就是这位应公的墓葬,其年代大约在康王时期,但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大墓被盗得几乎空无一物。
江西省余干县出土的应监飌,也是西周早期与应国有关的重要铜器之一,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应国的地位。“应监”的含义,有三种说法:其一,是中央派往应国的监国使臣;其二,是指应国君主,他先被封为应监,而后发展为应候;其三,应监的设立是用来监督殷王朝的,它与文献所记载的周初设立管叔、蔡叔、霍叔等三监以监督殷王子武庚的作用是相同的。王龙正等人推测,在西周早期,由于某种原因,应国统治者应候可能已经不被周王信任,致使周王派遣应监到应国进行监督。而这时的应国国君很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应公。他之所以被称为应公,说明他的地位非同一般,必定有一定的功勋,或有居功自傲的表现,其势力可能大到周王对他存有戒心的程度,所以才不得不对他进行监督。应国墓地出土的应国传世的有铭铜器中有一件应公鼎,其铭文内容有应公自称“俺以乃弟(乃弟指周公)……”是应公在祭祀其父亲武王时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应公在当时的势力可能确实很大,所以才引起周王的猜忌。
从西周中期应国有铭铜器——簋与应候见工钟铭文可以看出,在恭、懿、孝、夷诸王时期,应国的三代国君 公、应候与应候见工都深得周王室的信任,尤其是后两位应候都先后受到过周王的赏赐。铭文透露出周王室与应公室的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
应国墓地M95出土有四件公作?簋。? 是该墓的主人,同时也是西周晚期的一代应候。他曾参加过征伐南淮夷的战争,因为作战有功而受到周王赏赐十田的奖励。不仅如此,西周晚期的应父戈铭文也体现了周王对应国国君——应父的重视和重用,其铭文说“王赐应父兵,以征以卫,用毋忘”。据文献记载,周王赐给诸候弓矢、斧 等兵器,象征着赐给他为周王室以讨不庭的征伐大权。很显然在这一时期,与南淮夷、楚国接壤的应国重新获得了周王朝的信任,应国国君被周王赐以田地或委以重任。
周王朝将应国从黄河以北地区南迁至今平顶山一带,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把应国作为周王朝东部——成周之南的屏障之一,以抵御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与南淮夷的北侵。因此应国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保卫成周洛邑的艰巨任务。?簋铭文记载,南淮夷入侵内地,距离成周已经不远,是?带兵把敌人赶了出去。
这说明了与荆楚及南淮夷相距较近的应国,在西周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只是进入东周以后,周王朝逐渐衰落,而楚国则更加强大,应国才和申、吕等国一样,最终成了向北扩张的楚国战车下的牺牲品。
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发掘的M1,出土文物百余件,据研究,墓主人为应国某一代国君。随葬器物组合为五鼎六簋,墓内出土了一件具有族徽意义的重要文物——鹰形玉佩。在我国早期象形文字中,“鹰”与“應”是同一字。这件精美的鹰形玉佩是古应国的国徽和崇拜的图腾,更是千千万万应氏子孙们的骄傲!
平顶山市的“鹰城”别称即源于此,市区内有大型广场也命名为“鹰城广场”。考古发掘及大量的珍贵文物也证实了整个应国的地域范围,大体在今河南襄城、陕县、宝丰、鲁山、叶县和平顶山市区一带。淹没在白龟山水库中的原滍阳镇,就是应国都城——应城。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往事如过眼烟云常常会被人淡忘。但揭开了千古之谜,找回来的应氏古国,将从此留存在历史的记录中,铭刻在应氏子孙后代及世人心中。还有这应山、应水(应河)、应城以其响亮的名字向人们昭示着那已经远去的古应国曾经是多么辉煌灿烂!
二00五年九月八日于浙江省义乌市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