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April月
223:17:36
姓氏评论
腊寂山 腊氏宗族世系谱《敬请族人参阅》
我于淅川县寺湾乡东营村后坡小沟视一碑,约二尺余,字迹隐约可辨,上书:
庚山甲向兼酉卯三分丁酉卯合金
宣德郎 考腊 府
皇清例赠 显 老 君大人合葬之墓
安 人 妣蔡 太
继嗣殿元孙泰凝
奉祀男荣元州同孙泰庆泰来泰临泰生
曾孙北开进联口步
道光四年闰七月十八日建
碑文中,上行为定向之辞,皇清例赠为清朝官员丧仪专用之语。宣德郎,郎为明、清时侍郎以下官职称谓,此为正七品、从六品文职官员称谓。清时多为从六品文职官吏。
建碑公推时值1824年,甲申年。揣测,此当系腊氏始祖首辈有文字可考之实证。
1990年夏,在拆除老宅过庭(为全魁住)时,过梁搜一黄表,字迹模糊,署时为道光24年,公推时值1845年。
建碑距今在百八十余年,过庭为中兴之象,距今百六十年,可佐寺湾腊氏建族未为早矣。
二十世纪末叶,祖坟因窃贼盗墓,族人重修,移其碑座,碑阴有文载,先祖腊玉春,原为都府左郎,居淅川大华山小沟村,乾隆六年(1741年)迁寺湾东营村,40岁成家。
据历辈相沿传说:腊氏首辈先父曾为陕甘布政使,推算当在雍正期间,秦姓。皆因陕北累年大旱,六粮不收,万舍饥馑,即上疏朝廷,祈求赈济。上不准,再奏。因系李闯故里,触怒雍正,降旨判斩,犯官诛族。
秦生三子,有二子潜逃,沿蓝田走秦岭入商洛。既暮,至驿站,舍宿登记店薄,询及姓氏,遂指壁挂秦椒意蕴此姓。此物关中为秦椒,商洛及豫地为辣椒,店家误谓腊姓,于是遂以秦为腊而附和矣!
夫幸脱险即夷。此亦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也。
避于追杀,慌不择路。至武关,弟兄走散。一沿丹江崇山峻岭,沿江而下,定居大华山,一沿官道至商南,至西坪,沿淇河而下,定居于东簧。
二人居地虽相隔约二十余里,因系犯官之后,避祸唯恐不及,久不相联,此衍后世互不往来矣。
始祖初为佃农,以山河之秀,定居寺湾,欲界仙都。
娶蔡姓女为妻,娘家居黄河街西北约三里许,曰:石家料村,甚贫,幼时常年劳作,不裹足,人戏称蔡大脚。
两祖相依,生事萧条,虽为邻里所轻,却坦荡无羁,酌酒浩歌,乐于助人,仗义疏财。窃曰:其后事必兴,非凡人矣!
阴雨绵绵,泥泞难行。一日,蔡祖赤足而走,脚陷泥中,遂踏出一行长足脚印,大可径尺。
有好事者圈以界定,以取笑之。其缘为前清时,女人以脚小为美,所谓“三寸金莲”也。
放晴,始祖闻知,怒不可遏。遂乘月夜携锨毁之,愤而掘地。锨到之处,骤然金光四射,显出一缸金银元宝。此举传为神助,乃兴家之始。然实为假托之说也。
先祖收养子一人名殿元,殿元生泰凝,后辈待考矣。
谪传长男荣元,妻曹氏。次子州同[待考]。
荣元生四子,曰泰庆、泰来、泰临、泰生。
长子娶妻张氏,二子娶马氏,三子娶白氏,续娶朱氏,四子娶王氏。
州同世系待考。疑为职务名。
始祖创业艰难起步,至二辈时愈有发迹。
民谣称:“徐一石,腊八斗,王磨杠家两箩头。”石、斗、箩头均为装粮容器,以代指其经济。
腊氏地亩散布于大华山,黄连树、东簧一线。碑载:三辈祖孟、仲、季为庠生,唯四子泰生因年幼正入塾发蒙。
祖上食德服畴,耕读传家。素著严教后代,和睦乡里,四海修好,广积宏福,深仁厚泽,荫及子孙。
泰来祖为清代五贡之一的拔贡,此为乾隆时定每12年(逢酉年)由各省学政选学行兼优者贡入国子监,经廷试合格选用京官。泰临祖曾为庐州千总(清绿营军制),泰生祖后为淅川师爷。所述简历可见著寺湾东营学校旁之功德碑。
泰来祖苦读圣贤,弱冠登仕。不至而立之年,即中拔贡。显耀豫、陕、鄂边。入国子监。廷试,钦点御批。然其曾祖之讳,弃官隐逸。
据老辈传当年长毛犯境,多有骚掠,探哨至磨峪湾、党岗一线,旋归。拔贡率众坐阵于寺坡前,誓以身救民于水火。
曾祖施以仁义,供饮食于路旁,以食义军。
义军抵寺湾,见钢叉大门,天巧神工,脊兽张嘴,谓此福临祥地,乃功名人家。再究,知贡爷之属。遂撤围西走荆紫、武关,寺湾未犯秋毫。何则?拔贡之威也。
拔贡荣耀,后辈效应,各有升迁。数辈中,中央、省、地、县各职纷仍,为县西一望族。
现诸多分支,已外溢于全国,世系渐紊,特撰腊氏族谱系列一览,以备后世。
呜呼!极平生之愿,岂有它哉!岂有它哉!
族人合议 寂山撰写
公元一九九一年辛未年正月
辛未正月初,经族人共议,自第十一辈起排名号为:
丙 登 殿 景 程
英 林 文 升 紫
伟 武 延 义 久
腊氏二十五辈后,排行为谁?嗟乎!勿为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