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December月
315:52:39
东平县杜氏始祖——杜三策
杜杜
山东省东平县杜氏的始祖为杜三策,字毅斋,山东省东平县丁坞村人。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往前无从考证。明朝天后壬戍进士,官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
杜三策册封琉球岛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六月﹐以戸科左給事中杜三策为正使﹑行人司行人杨伦为副使,奉命出使册封到琉球岛(今台湾)(见《明史》),启程点是福州(见胡靖文中“自三山启行”。)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据家谱记载:魏忠贤为陷害杜三策,在制做册封用的宝船时,用的是浆糊把宝船粘贴而成,当宝船抵达琉球岛刚下岸时,宝船沉没,随即海上一大鱼累死浮上水面,原来是一直是大鱼在船底托着宝船。
宝船的历史真实状况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而已,根据史书记载:其实当时杜三策用的那只宝船正规的名字叫“册封舟”,专属册封使所乘,凡奉皇帝之敕命出使海外所乘之舟皆称“宝船”,这就是宝船的来历。
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崇祯六年(1633)的近百年的时间内,共五次册封琉球。前四次都是在福州造船。前四次的册封舟的数据为:
船长:约十五丈
宽:在二丈六尺至三丈二尺之间
深:约一丈三至一丈四尺
桅杆:三桅居多,个别五桅。
载客:300人至500人左右
以上具体数据在明代后期历任册封使的《使琉球录》中有明确记载。
然而唯一例外的是明朝最后一次册封琉球的册封舟,也就是杜三策用的这艘船的尺寸最大,数据为:
“长20丈,宽6丈,入水深5丈,5桅,约700人有奇。”
造船地点未注明(这倒是值得怀疑了,因为对于将自身生死系于一舟的册封使们而言,册封舟的分寸毫厘都不能等闲视之,前四者都出于亲自监督造船过程的册封使们的《使录》,而后者以上数据源自当时随船文人胡靖著的《琉球记》。)
从以上数据看出,这不仅是明朝后期最大的册封舟,也比整个清朝历次的册封舟都大。虽然比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稍微差了些,但不至于会差到那种程度。而且当时从客文人胡靖在撰写的《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迹奇观》中写到:“薄暮过姑米山……深夜,镇守姑米山夷官远望封舟,即举火闻之马齿山……。”,可以看出,当时是快黑天的时候进入了琉球的海域,深夜的时候,好像已经到了马齿山了(如翻译有误,请广大网友别笑,小青的古文不是很好,呵呵……)
是否沉没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全文,不知道有没有这事。其他资料中也没有查到过,历史资料中只记载着1606年兵部给事夏子阳出使的时候,归国途中遭遇风浪,从客文人王元卿镇定自若,拿出诏书,向船头宣读,旋即风平浪静。小青从此来看,估计没有沉没过。
杜三策弹劾魏忠贤
杜三策在位时,禀性耿直,是个清官,地方官员送礼,他一律不受,“得使臣体”。他与奸臣魏忠贤是死对头,当时,尚书孙丕扬、徐大相(小青注:官职未考证)等二十六人为魏忠贤削夺,给事中杜三策在皇上面前说徐大相端廉,应该启用,不应该,不当谴,但皇上不听。(以上原文见《明史》)魏忠贤擅权乱政,他特意写书上告弹劾魏忠贤,最终惹恼了魏忠贤。于是魏忠贤假冒圣旨,捉捕杜三策,在德州被捉,后因魏忠贤被皇上杀掉以后,才放了出来。
杜三策与缺金府
后来,杜三策年事已高,便向皇上告老还乡,皇上念其一辈子清正刚直,以大批金银绸缎相送,杜三策婉拒。皇上大为感动,逐命修建缺金府(传说在今肥城市内,无考证),名为“缺金”,意在夸颂杜三策清廉。杜三策回老家后,缺金府已经落成。(原文见于《东原杜氏家谱》)。
杜三策墓
杜三策墓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大羊乡三旺村北750米处山坡地上,属于东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三策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马、石羊、石人和神道碑等,惜在“文革”中被毁,今仅存石羊1个。光绪版《东平州志》载:“明都御史杜三策墓,县治东北五十里三旺集北。”与此相符。
杜三策的官职诠释
给事中
明代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相当于现在的科级或者副科级,但是权利很大,负有考核、监督、选拔等职权。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拖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大理寺
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大理卿可能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吧。
巡抚
省级地方长官。杜三策的官职曾为天津巡抚,也就是天津的省长兼省委书记,呵呵……
以上是小青根据收集的资料整理,难免有误,希望广大网友将知道的资料提供上来,先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