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May月
123:5:53
我是谁 WHO WHEN WHERE WHAT?
折琦 作者:折琦 qydjsq@sina.com she.qi@cerbibo.com >
谨以此文薄飨家族父老!
从幼童到成人,从学校到社会,从陕西到上海,人潮人海中无数人问过我,你是汉族吗?你是少数民族吗?你是朝鲜人吗?这〈折〉是你的姓吗?诸如此类不可胜数,生命之中一种复杂的情感、莫名的精神灵魂开始复萌并久久萦绕在内心深处......
我是谁?我的祖先来自那里?为什么我家族具有如此不同特别唯一的姓氏?
2006年2月份我怀着强烈的朝圣信念,忍受着对家族壮烈史实的渴求,冒着陕北扑面的黄风、凛冽的酷寒;相伴着白雪皑皑的黄山厚土、沉睡冻结的黄河;踏着吱吱作响的积雪,踢开撕扯衣服的酸枣荆棘,独行在莽莽黄土高原上的羊肠小道;穿过破败的龙王神庙,跃过溪流深涧,迷路徘徊在无人的悬崖、荒山沟壑,努力坚强地寻觅失落的家族圣迹和血脉!
你们在那里?你们过的好吗?我能为你们作点什么? ^J^
孤山独行事情虽已过去很久,但途中事迹已经铭刻在心,风格迥异独特的陕北乡音、米脂父老姊妹的忠厚相待,淳朴的神木风土,塞外明珠榆林城的羊肉臊子面、雄伟无敌万夫莫开的著名府州古城、还亲耳聆听到民间世代流传的折太君七星庙招亲传说,经过坎坷寻找终于找到的族墓,我终于虔诚地完成了思虑已久的参拜祖宗的仪式,回想起昔日时刻光阴,此时留存在心中七星古庙的钟声又将我的心绪带走很远很远......
史载家族先祖折嗣伦碑云: “祖讳华,云中人也。永西伯之苗裔,大魏之後,宇文之别绪。以金城(阙)俞。自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永(阙)子孙黼黻(阙)之荣(阙)能不施劳於民,不伐善於已。慷慨(阙)以魏孝文皇帝廿七代之孙也。世袭家声,勋庸不(阙)昔先王之顾命,巨唐之芳叶,爰因忠烈,为唐允陇西氏焉。”
先祖折王嗣伦碑明确讲述折氏为“永西伯之苗裔,大魏之後,宇文之别绪。”“魏孝文皇帝廿七代之孙也、世袭家声”意思也就是西元前1120年建立周朝800年基业的周文王〈西伯〉苗裔后代; 西元386年建立国家享国170年的北魏帝国,鲜卑北魏帝国拓拔皇族传人,北魏军事强大是16列国血腥争斗、弱肉强食时代的最后胜出者; 西元557年西魏皇帝被迫禅位给世家姻亲宇文氏,宇文建立北周,失国的拓拔<元氏>皇族是宇文氏高官厚禄念念不忘同时也枕戈待旦休戚相关的一支特殊家族!
21世纪了我们的技术还不够发达,也许未来人类有可能乘坐时空机返回想去的时代,亲身感受下时代的差异和史实,可我们现在只能依据残缺的历史记载来推测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能的历史事实是西元557年前后,西魏末年皇族中的一支为避开迷茫震荡诡异莫测的乱世,在先祖领袖拓拔华〈即元华〉的指引和领导下自云中西行迁徙到陕西府谷孤山一带,据黄土山傍黄河水、划地为疆自立一方,远离世间是非争斗,休养生息为了保全这支家族血脉不受朝代更迭株连,安享苍天厚土赐予这支拓拔氏的一方极乐!因地处黄河折曲,效古法更名为折氏。孤山折氏传至折嗣伦已是“魏孝文皇帝下廿七代之孙、其世袭家声”,时间正值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各地势力多矫诏勤王而起,“为唐允陇西氏焉”的其父折宗本权领一方威震西北,也自此开创了折氏家族从西元870——1139年270年间独据府谷、控扼西北、中国赖之的王霸事业。
魏孝文皇帝历史上很有名,名字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个皇帝,为了帝国世代长存长治久安,下令治下生活在北方的鲜卑民族主体迁洛汉化,强悍凶猛的鲜卑马背民族和精巧灵慧擅长农耕的古汉民族成了一家人,从此在北中国大地鲜卑族和古汉族血脉相熔,大器将出,可惜天妒孝文英年早逝,改革艰险后人已不能继承,可2个性格迥异的民族和文化相碰撞、汇聚、融合,却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帝国由此肇源而出奠定了强大的民族和文化基础,鲜卑血汉族魂的伟大孝文帝流芳百世!
史载拓拔氏由来: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上古文化认为他们是神的儿子和骨肉,具有神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他们才能领导整个社会和全体成员,非神旨意和指定的统治者是没有这种能力的。
可见府州折氏是黄帝子孙,是古中国历史上比较罕见的贵族姓氏,是人文初祖伟大黄帝家族中的一个著名分支! 折氏家族曾经具有显赫的历史,也必然负有使命创造谱写出雄伟壮丽的未来历史!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西方!
让我们选择几个历史瞬间回味下:
西元1126年后北宋范圭称赞折氏“遠有世序,茅土相紹,垂三百年,代不乏賢豪”“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西元1344年,元朝丞相脱脱主编宋史,其时距府州折氏事迹已有200年,虽时代久远但折氏威名世代流传不可磨灭,其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
西元1989年考古学家戴应新教授撰写成书<<折氏家族史略>>,其称“折氏从公元870年前后折宗本奠基府州算起,到1139年西夏攻占府州,折彦文出走为止,共传9传270年,通贯五代北宋,其爵禄世代传袭,实为独霸一方的小朝廷; 折氏世世将门,子弟多为武艺娴熟、跃马弯弓之健儿; 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掌管军权,从残唐五代以后,名将良才英武超毅,果敢决勇,当时称为河东第二将的折可存,就出于折氏门下。他们在风沙滚滚、贫瘠荒凉的陕北一角,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以数千之众,迎战夏、辽两大强敌,屏蔽西北,保卫乡里,使得府、麟二州长期得以安宁,写下了轰轰烈烈又极为悲壮的一幕。”
西元1999年历史学家李裕民教授撰写<<折氏家族研究>>,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实为依据,结合宋代文献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西元2006年折氏子弟折琦研究家族史后撰写了<<谈折可求的个人悲剧>>一文,2007年为家族省亲会撰写<<我是谁?>>一文.愿以毕生心血重铸华文复昭荣光,流传子孙后世,谨以此文为誓!!
西元2007年5月1日于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