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August月
2322:9:23
要姓渊源再考(一)山东郓城要兴磊 要姓渊源再考
——要姓渊源可能追溯到比要离更早的远古时代(以邑为姓说辩证)
近来,就新发现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考证,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这就是:要姓的渊源很可能追溯到比要离更早的远古时代。
据《左传》记载,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五二零年),周景王死。王子猛在单穆公和伯支持下继位,即周悼王。此年六月,王子朝依靠旧官和百工中丢掉官职的人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发动叛乱。王子朝率领周都附近的郊、要、饯三地甲士驱伯,六月十六日,伯逃亡到扬(今河南偃师县境)。《左传》记述此事曰:“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jian)之甲以逐刘子。壬戌,刘子奔扬。” (《春秋左传》(岳麓书社《四书五经》2002年12月第2版第1132页,陈戌国点校)
对于要邑的说法,袁义达、邱家儒编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一书在提到要姓的源起时,也提到了春秋时有要邑,并提出了要姓“或以邑名为氏”的说法。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袁邱辞典对要姓起源的注释,首先辞典引用了《姓苑》的资料,但却并未完全采用《姓苑》中关于要姓是“要离后人”的说法,则注解为“要离之后有要氏”。这种注解,既可以解释为要姓是要离的后人,这是《姓苑》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要离之后”才有了姓要的。这后一种解释,没有简单重复《姓苑》的说法,只是复述了一个事实,即:要离是人们所知道的在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要姓人,要离之后要姓就不断有人出现在历史上了。就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言,这确属事实。按照袁邱辞典的这种解释,要姓的起源既可以像《姓苑》中所说的那样,是“要离后人”,以要离之名为姓;也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况,即要姓不一定是以要离的名字为姓,也不一定是要离的后人。看来此书作者已经注意到《姓苑》中关于要姓是“要离之后,以名为姓”的说法存有疑点,难以成立。
关于要姓是否就是要离的后人,以及要姓是否以要离的名字为姓,我在《要姓渊源考》中已经提出了质疑,并谈了我的看法(见此文后注),在此不再赘述。而在这里需要论及的是,如果要姓是“要离后人,以名为姓”的说法不能成立,那么要姓又是源自哪里呢?我写《要姓渊源考》的时候,还没有看到其他资料,因此还不能有肯定的看法,只能是推想或者说推测,认为“要姓的源头很可能要比人们目前所知道的有历史记载的吴人要离更早。当我们把要姓的起源常常指向春秋时候有文字记载的吴国刺客要离时,这却恐怕并不是要姓的最初源头。‘要’作为带有‘女’子旁的一个姓,很有可能与上古时期很多姓氏都来自母系氏族社会有关,例如姬、姜、姒、嬴等姓,很多带有‘女’字旁的姓都来自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要姓也很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其源头可以上溯到更早”。(见《要姓渊源考》第5自然段)这种推想或者说推测,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在历史上是可能的。只是那时我还没有看到更多的历史资料,没有找到更多更新的证据,因此也不能准确地找出要姓更早更真实的源头。
那么,要姓更早更真实的源头有可能在哪里呢?关于要姓的起源,袁邱辞典除了引述《姓苑》的说法(但与《姓苑》的表述不同),说是“吴人要离之后有要氏”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起源说,就是:“要,春秋时周邑,故地在今河南新安西北,或以邑名为氏”。这里用了一个“或”字,也就打破了自南北朝至今上千年来一直统治着历史学家和姓氏学家们的头脑,并为社会大众所公认的一种传统观点,即要姓为“要离后人,以要离之名为姓”的说法,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另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