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September月
1215:53:25
二、对史料的一些重要…
闰道国 二、对史料的一些重要变更
2006年版的《闰氏宗谱》,是豫南闰氏的第一谱,它的诞生意义深远,这一点,我在宗谱开篇语里曾经提到。事后感到,那时接受众人委托牵这个头,力不从心,实为不妥。史料大多从人们的传说里归纳而缺少书证、物证,时间紧,经费少,路途远,对我们都是不小的限制。主观和客观上的不利因素,造成了一些缺陷,乃至差错。
原谱记载:“国”字辈人之前,从1644年至1830年,有一百八十六年、估计九代无人知晓的历史,因而是不完整的历史。近年经过进一步考察和研究,这一空白大为缩小,有些史料也该更正了。
人们早就知道二发坟有几块碑,其它几处也有碑,但不知道是哪个分支前人的碑,而且字迹辨认不清,也就没有被人们重视。直到2010年,家住潢川城关,在平顶山做医药代理商的闰尚新回到畈上,认真地对碑文做了考察,并记录传报。
始祖“闰公讳选”和鄢氏的残碑显示,立碑的时间是:“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十二月二十日重建”,落款人是:“八世孙 枂相槐標桐( ),九世孙光 炳煜焕……,十世孙 填堂坫……,十一世孙 金 奉祀”。碑文透露出三个信息:一是显示第十一代闰金是国子辈,这还可以用闰光焕碑文来证实,它证明我们家谱编代是无误的。二是嘉庆二十五年即1821年,这个时候闰金不叫闰国金且只有一人,说明国子辈刚出生不久,还没有十六字辈,也不会有家谱。三是那时虽然没有十六字辈,却按五行相生排辈,八世孙“木” 字辈,九世孙“火” 字辈或“光”字辈,十世孙“土” 字辈,十一世孙“金” 字辈。
在二发坟,发现第四代的闰韬碑、其子闰克明碑、其孙闰启恭碑、其曾孙闰继续碑、以及第八代闰標碑。其中闰启恭和闰继续都有生卒年份。闰启恭(1695-1762)生于康熙三十( )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闰继续(1727-1790)生于雍正五年,卒于乾隆五十五年。
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一是有了第四代至第十代的代表人物,仍然空缺第二代和第三代,历史的不完整性索短到四十年。二是能推出闰韬出生在1655年左右,闰克明出生在1675年左右,闰標(四公)出生在1753年左右。三是能推出始祖闰选应该在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左右出生,而不是1620年出生,他和弟闰峨南来的时间当提早到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这年月,20岁左右的弟兄俩到河南,在当地成家立业。闰选46岁参加了闯王李自成1636年三洗光州的战役,并凭着声望、机智和胆识救了闯王(见原谱)。这些史料,无可争辩地说明,弟兄俩不是青年时期在江西参加了李自成义军,而是人到中年在河南参加并立了大功。
二发坟的碑文还显示,第七代的闰继续和第八代的其男闰標,身份都是文林郎。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跟现在比的话,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算得上正处级干部。父子为官,人文素质高,经济条件好,第九代的闰光焕(1777-1840)等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重建或新建了一发坟的始祖碑和二发坟的五块碑。可以肯定,这次立碑,盛况空前,是闰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祭祖活动。闰光焕卒后,则安葬在二发坟的河北边,而且也有碑。
宗谱所议失传的家谱,是第十一代国字辈的闰国定写的?还是第九代光字辈的闰光焕写的?两人必居其一。笔者推断,闰光焕中年祭祖,国子辈已经出生,十六字辈可能是他起的,并从孙子辈开始实行。传说秀才闰国定写过家谱,这应该是真实的。在始祖闰选、闰峨之后,闰继续、闰標、闰光焕、闰国定等先人,是豫南闰氏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代表,应当受到后人的崇敬。
我们不得不提出的是,从第四代闰韬—第五代闰克明—第六代闰启恭—第七代闰继续—第八代闰標等6人—第九代闰光焕等27人—第十代闰填等28人—第十一代闰金……这是闰韬分支的繁衍路径,而且是个旺支。它不代表当地的闰氏全体。如果是,怎么前七代都是单传?闰峨的后人又到哪里去了?在二发坟不是还有第八代另支闰樑的碑吗? 听老人传说,那时及以后的几十年里人丁兴旺,只是到了1959年粮食关,人口才减少的。
在上述探索和研究基础上,可以用原宗谱序列表登记闰韬分支。这是截止到目前,前十一代最早最全的分支,第二要数闰樑分支了。
该分支史料有据可查,可以说意义重大。在一发坟、二发坟的发现和研究,把豫南闰氏活动的历史向前延伸到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即延伸了30年。闰氏宗谱记载的历史,闰选在江西出生于1590年前后,而不是原谱提到的1620年;始祖1610年前后南来,是明末(明万历三十八年)而不是清初;到2006年是416年(缺2代40年)的历史,而不是386年(缺9代186年)不完整的历史。错了的提法要改变,留待若干年后编撰豫南闰氏宗谱第二卷时正式更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