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April月
28:39:39
留言
叶惠麟(叶子) 难忘恩师吴素老师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蔚兰晨曲”广播,获得优秀奖)
窗外的雨点轻轻地叩响玻璃,窗内的思绪连连起伏,二个学年与六十年人生的相比,是个很短的时间,然而五十年前小学的算术老师吴素,虽然只教了我二年,然而却是我难以忘怀的恩师。 ——笔者
吴老师是无锡师专的高材生,解放前就开始从教,语文数学都教得极好的。到了宁波路第一小学(小学原名叫申利小学,现改为应昌期围棋学校)后,吴老师担任了我们五年级的数学老师,相识才几天,她就能叫出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我清楚地记得,吴老师上课时是那么地认真耐心,我们一群与祖国同龄的小学生,睁大着对知识渴望的眼睛,随着吴老师的教鞭在黑板上移动。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吴老师的执教精神,一举一动都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严密,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典范。
自幼我是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然而体弱多病,患有支气管炎,坐在第一排最怕粉笔灰。每次板书后,吴老师总是轻轻地慢慢地擦拭黑板,还走到教室外面清除黑板擦上的灰粉,让我感到十分温暖,激励我努力学习。吴老师有三个孩子,孩子的父亲身体也不好,需要她的照顾,然而吴老师为了我们学生,一次次地克服困难,毅然站在她所热爱的讲台上!她关心学生胜过自己的儿女,爱护学生比自己的丈夫还重要。吴老师就是这样用灵魂的芳香熏陶着我们,以人格的魅力感召着我们,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做人。
有的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批评成绩差的同学,吴老师关爱的是每一位学生。她常说教育没有法则,需要因材施教。我并不聪明,成绩也只有中上,吴老师却一直鼓励我要“笨鸟先飞”。吴老师像我们的母亲,读书时为我们呕心沥血,工作后给我们亲切关爱,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恩师情无穷。退休后吴老师还是那么地爽朗健谈,谈笑自如,让我一次次聆听到她的教诲,每次拜访吴老师,都让我受益非浅,是她的教书育人,甘当园丁的精神,鞭策我认真地带好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是她的一丝不苟、严谨教学的风采,激励我在干部岗位上,甘愿清贫,执着奉献。
五年级上学期,我的处女作——散文《荷花》发表了。正当我沉浸在班主任表扬,同学羡慕的沾沾自喜中时,吴老师及时告诫我:“你是学生,应该从基础学起……”让我及时调整心理,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正是吴老师的启迪、教育、激励,使我从一个小学生成为涉足文坛的散文作者。
2005年第21个教师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每周广播电视》、《新闻晨报》共同举办了教师节征文活动,我应邀担纲东方电台990的特约嘉宾,第一次走进了电台直播室,讴歌“春蚕丝、红烛泪、园丁情”(是海峰先生编播,孙扬女士主持的),通过电波把“师生情”传进千家万户后,走出直播间,激动的朋友和同学打爆了我的手机。
记忆又把我拉到了那年的春节,带着妻子、女儿看望躺在病床上的吴老师,送给她登有《师生情》文章的《叶子文集》,她高兴地说:“你给我的礼物太重了!”然而那次相见却成了殊别。在生命之火熄灭之际,她还关爱着医药事业,吩咐家人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当层层叠叠的花环,湮没在一片春的新色中,怀着敬仰的心读着祭文《悼念我的吴老师》,我不禁热泪盈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再一次感到它的沉甸甸,品味着它深远的寓意。沧桑岁月割不断,重温师生情,吴老师的谆谆教诲,是引导我们寻找启蒙的松明、智慧的钥匙;是她温馨的笑容,绵绵的慰藉,开启我们的心智,启迪我们的心灵;是她的爱和奉献,春风化雨润无声,开放出一代又一代的桃李和花朵。
站在吴老师的遗体前,我似乎看到她正站在天国,笑容依睛,风骨神韵,这是我最熟悉的脸容,灿烂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生命的延续。吴老师的清贫自强,传承在我的身上。任凭时光流转,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师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恩师感人的一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向吴老师深深地鞠一躬,师恩难忘,难忘我的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