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May月
319:25:5
《妯娌情深》(一)成代
访客 由于成锦鉴大爷和成锦铸二爷的英年早逝,后来成长李大爷爷双目失明,大奶奶又是裹着小脚,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徐建兰大妈和接正芳二妈的身上。大妈和二妈虽是妯娌,却胜似姐妹。正是她们的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正是她们的不离不弃、唇齿相依,才得以让老人们安度晚年,才得以让孩儿们成长、成才。她们的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她们的崇高品德被世人广传佳话。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大妈是一个性格开朗,说话幽默风趣,做事干净利落。大妈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劳动,二妈以前也是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只是大爷爷和大奶奶年纪大了,二妈才在家里负责看护老人、烧火做饭、养鸡喂猪、种瓜长菜等。
我还记得她们家每年冬天都要打草包(钟庄供销社收购用于防洪打坝)。打一条草包也只有0.3元钱多钱。草包虽不值钱,但稻草的来源也很少。只有收割了她们家的一亩自留地的稻子,剩下的稻草至多也够打一百条草包。按一天只能打一条草包计算,够她们家忙一个冬天了。打草包的时间是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和晚上时间。草包是绳为经,草为纬。打草包时需要三人同时操作,大爷爷负责搓绳。打草包和搓绳的工作量要各占一半。打草包用绳需要粗、细两种草绳,都要粗细均匀,不能有“正”(即搓绳时产生的应力)。这一切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颇有一定难度。可以想像一位七十多岁、双目失明老人的毅力、坚持和家庭的齐心协力。盲人摸象家喻户晓,盲人搓绳前所未闻。
我现在还记得,大妈当年教我如何打草包和搓绳。以至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当了几年的钢丝绳检验,才想起当年我搓的绳为什么会有应力,才想起大爷爷搓的绳为什么没有应力。其实,消除应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搓得快,要知道草绳搓得快,小手真是太疼了。
在那个年代稻草也是紧俏商品之一。除了用于家庭的烧火做饭,还要用于田间积肥、猪牛饲料、房屋修缮等。我记得秀斌大哥每年都要伙同乡亲们外出拾草。清明节前到宝应县大运河岸边挑青草(由于是用于育秧的基肥,也叫挑秧草)。秋天到射阳县黄海滩涂割枯草。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县颜单镇芦苇田开发成鱼塘。秀彬大哥和几个人拖回家几十米长的芦苇根,以解炊草不足。芦苇根经过数百年的生长,盘根错节、千丝万缕,有三十多厘米厚。顺流而下的芦苇根,如同小小竹排,首尾相连,浩浩荡荡。成块成块的芦苇根,其巨大的浮力,足以支撑行人。但是,行人走在质地坚硬的芦苇根上面,如履针毡,寸步难行。二妈一家人望着门口小河中,满河的“古董”,喜上眉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