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November月
1816:48:38
留言
访客 为 父 亲 出 书
---纪念父亲百年诞辰
2014年11月19日是父亲于占彪百年诞辰之日。虽然自1998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然而父亲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仿佛就在我的身边,和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1914年11月19日(农历),父亲出生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原底乡孙家村一个贫穷的雇农家庭。儿时当过煤矿童工和长工。1928年参加了著名的西北旬邑革命暴动。1929年父亲15岁参加了革命,曾任刘志丹的警卫员。父亲参加了陕甘边根据地第一次、二次、三次“反围剿”;红军东征、红军西征战役;参与领导创建了绥蒙地区党组织、抗日武装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挑选和护送了大批蒙古族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参加了爷台山、保卫延安等解放西北的战役。作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智取华山战役。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父亲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多次挂彩负伤,多次立功获奖。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父亲艰苦奋战,克己奉公,为国家的煤炭和地质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父亲是民族的英雄,全家的骄傲,他的业绩名垂青史。
退休后时间多些,我时常翻看家里的老照片,打算给父亲出本相册。然而,在2012年9月、2013年5月和10月当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奔赴陕西省华山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之后,我改变了初衷,萌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为父亲出本图文并茂的书,我感到非常有必要把父亲革命一生的经历纪录下来,留存万世。我把这个计划和家人商量,得到主笔和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自2012年起,我和家人走进革命圣地,参观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一篇篇文章,一张张像片,一本本著作纪录着父亲戎马一生的革命经历。所到之处的日日夜夜,我时常夜不能寐。所见所闻使我感到非常欣慰,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父亲,历史铭记着父亲的名字。父亲经历过如此之多的革命事迹至今依然熠熠闪光,使我和全家人难以忘怀。
经过数月的努力,2013年夏天《永远的记忆》一书终于问世了,成为家里珍贵的传世宝书。全书共18万字,字里行间寄托着我和全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感恩。为父亲写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回想自己能在从事外语工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父亲的教导。
我在家里排行老三,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尽管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回城高考、下海经商、拨乱反正等都已经成为历史,对比无数经历过这些事件的年青人,我无疑是一位幸运者。上山下乡时,我只念到初二,语文历史基础很薄,数理化没系统学完。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劳动锻炼时期,1971年3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报》刊登了我的先进事迹。1971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全家孩子中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党员。毕业后留校当了三年教员。1977年初经过层层选拔参加了全国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同年9月派往法国留学深造,我荣幸地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批派往国外学习的留学生。至今我仍然记得父母亲得知这一好消息的激动情形。
父亲对我的成长非常关心,我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外语,于是父亲经常嘱咐我:“除了学好专业外,一定要努力学习中文,多写还要写好文章。”父亲的期望一直激励着我,成为是我写作的动力。在30多年的工作中,应一些媒体约稿,我曾在国内各类图书和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弹指一挥间,我现在已经退休,空闲的时间多了,“年老如金”的美好时光也有不少文章可写。父亲的嘱咐依然激励着我,在平淡无华但又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中,我会继续多写并且写好文章。
2014年11月父亲百年诞辰,我非常想念父亲。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乐善好施,好学上进,宽厚待人,父亲的这些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我们后代一生做人处事的好榜样。
平安
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