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February月
1921:1:15
谁为杨常二人平反7
追溯历史 杨宇霆善治军旅,王永江善治财政,他们被公认为张作霖的左右手。军力财力日见兴盛,张氏父子遂生染指大中华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九二七年六月,张作霖一举入主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就任海陆空军大元帅。洎辽金清以来,这已经是东北人第四次掌控京都,鞭策宇内了。此期间杨宇霆留守沈阳,后因四方面军长官韩麟春久病不愈,难以指挥,杨乃自告奋勇,不惜屈尊就任军团长。一九二八年六月张作霖被炸之时,正逢张杨联军北撤。杨支招让少帅化装混在运兵车里返回奉天,以防日人截杀。大帅去世后杨心情悲痛,深知失去依靠,遂辞去所有军政要职。他还声明:“汉帅(学良)为大帅之令嗣,继承父志名正言顺。吾从汉帅,如骖之随靳也。” 遗憾的是,杨以托孤老臣自比,时常流露对少帅不放心的忧虑,引起张学良极度反感。有一次少帅满脸阴沉地对他说:“我不干了,还是你来干吧!” 杨却不知好歹,依然无所谓地回答“甭提这个,你身体不好,有事我还得替你张罗张罗。”知情人曾用功高盖主、卧榻之侧等警句提示他,杨却置若罔闻,终招杀身之祸。
与民国政府合作问题上,杨始终坚持主和立场,仅在谈判对象选择方面,张杨有所参商。张学良认为蒋介石秉承孙中山正统,军力最强士气最旺,且反共清党旨趣相同,适合依赖;杨则认为蒋介石专横跋扈诡计多端,日后恐生变数。应该与西南桂系协作,形成犄角相互牵制,才能保持东北“和而自尊合而不灭”的地位。尽管见识略有歧义,但在实现统一过程中,杨宇霆纵横捭阖,确实发挥了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最终促成少帅“易帜”决心。所以当易帜庆典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的同时,中华民国政府也任命杨宇霆为东北政务委员,对他在统一事业中的作用予以肯定。八九版《沈阳市志》大事记载-“1928年8月13日,美国驻华公使马克姆到奉天与张学良的代表杨宇霆谈判,支持东北归顺南京。”此则史料从侧面说明,张学良实现国家统一的军功章也有杨宇霆一半。
一九二八年春天,时任安国军政府总参议兼奉军第四军团长的杨宇霆,得知北京西郊潭柘寺一名叫春悦的住持“私卖庙产、砍伐古树、冀图得利”的消息后异常气愤,立即派人查办。他说:“潭柘寺为燕都名胜之首,绀宇琳宫,久垂胜迹。住持僧人果有此种行为,殊属玷污名区,应从严查禁,俾得保全古物”。潭柘寺始建于晋代,至今流传“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说法。群山环抱,松柏常青,煞是雄伟。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依然用心民族文化事业的保护发展,事情虽小亦可窥杨宇霆拳拳爱国之心。他成名不忘本,为家乡法库县兴办教育建学校、兴办实业盖工场的佳话至今还在流传。经他之手创办经营的大亨铁工厂和东三省兵工厂,历经近一个世纪发展,今以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黎明航发集团之名傲立中国工业之巅。
国内一位研究西安事变专家,因工作机会接触到日方档案资料,他对杨宇霆遇害有如下见解:当时对日交涉最棘手问题,张作霖总是交杨去应付。杨纵横捭阖,软硬兼施,将日本贪得无厌的要求设法打消或使损害降到最低程度。日本对杨很头疼,外务省档案中有着杨宇霆常使日本人取得的非法权益“化为泡影”的记载。归根结底,张杀杨是一场权力之争。(张魁堂《张学良传》东方出版社1991)
而东北史学泰斗金毓黻对这起事件的总结堪与“太史公曰”媲美,他说:作霖既殁,学良嗣服,宇霆果能超然远引,不撄时忌,则亦可不死。惜其明云引退,暗执政柄,其不死也何待?虽然,宇霆固亦忠于张氏者。观其纳谏学良,讽其不如先将军,岂有取尔代之之意。又其身殁之后,家资仅十余万,不及同侪之十一。使学良能如其父而善事之,何为轻信谮者之言,以自剪其羽翼耶?自王永江死而作霖之业衰,自宇霆被杀而奉事乃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