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January月
2619:41:10
与文公说说心理话
文国英 地方新闻:2003谁感动了福建
海峡都市报 2004-01-14 10:41
01黄春平(2003年12月22日A7版)
入选理由:2003年最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事是什么?神舟五号上天。黄春平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神舟五号上天的幕后英雄。这位65岁的闽侯人是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载人飞行器技术开拓者之一。运载火箭被喻为“不可失败的事业”,黄春平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严谨、坚忍和精确。
感动理由:“我其实只是杨利伟的‘陪同’。”黄总如是说。逐字逐句读完这篇报道,我终于知道杨利伟笑得那么自信,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伟大的“陪同”。贵报的报道让我们穿过神舟五号上天的轰动,从细节探知成功的来之不易。
——刘女士(福州人,36岁,服装设计师)
02应国荣(2003年12月23日A10版)
入选理由:前年春天,15岁的女儿应晖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父亲应国荣把房子卖了,钱不够就上山采草药。一年多来,他采的草药可以塞满两辆大卡车,爬的山路可以从福州往返北京三趟。一天一天,熬着这些“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应国荣创造了连医生都惊讶的结果——8个月没做固化,应晖的病情一直没有恶化。
感动理由:曾经想当然认为父母为儿女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但是看了熬药、下跪、卖肾……特别是那一句“只要能救活女儿,我做什么都成”,我浑身感觉触电,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但愿不幸的病情能拥有圆满的结局。
——高小姐(厦门人,28岁,广告公司职员)
03高永华(2003年12月24日A10版)
入选理由:59岁的高永华家住福州鼓楼区树汤新村。1995年开始,他骑单车走遍全国800多个县、市,一路献血24200毫升,相当于将体内血液全部置换5次。高永华的单车上插着宣传旗,每到一处都要给围观的年轻人讲解献血常识,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无偿献血”的洪流中。
感动理由:一个人献一次血不难,或许还有点新鲜感,但是8年换了5次血,说明老高把献血当成一项事业,献血献出了责任感。冲着老高,我放下报纸就去东街口献了400毫升。
——林女士(福州人,31岁,政府公务员)
04滕迎新(2003年12月25日A10版)
入选理由:去年6月11日上午,太阳明晃晃的,一个歹徒手持明晃晃的杀猪刀,刺死一名妇女。正在休假的32岁民警滕迎新循着惊叫声,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歹徒面前,赤手空拳抢夺杀猪刀,浑身都是刀伤,致命的一刀刺穿心脏,深达7厘米,直至昏迷,他仍死死抱紧歹徒……事后,滕迎新一直处于近乎“植物人”的状态,家人每天都盼望他能够醒来,重新撑起这个家。
感动理由:危难时刻,一个人的境界和情操就这样凸显。看完这篇报道,我的心底又增添一份安全感。
——张先生(南平人,55岁,退休教师)
05董斌(2003年12月26日A10版)
入选理由:去年12月7日清晨,18岁的长乐少年董斌醒来,指着眼睛对母亲说:“妈妈,我活不久了,我要捐献角膜给那些需要光明的人。不仅是角膜,身体的其他器官,只要能捐的全部捐掉。”12月10日,深圳狮子会眼库主任姚晓明受红十字会委托为董斌办理了捐赠手续,就此董斌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角膜自愿捐献者。
感动理由:董斌与广东人、福建人、全国各地的人之间,存在的互动令人感动。董斌生活在农村,母亲坚持“死要全尸”的观念,他硬是用自己僵硬的舌头,一字一顿地说服了母亲,这是一朵浪花。这朵浪花迅速溅起一朵朵浪花,甚至是惊涛骇浪。汹涌的浪花又推动董斌继续“游”下去……18岁长乐少年能在生死之间读懂人生,读懂奉献,难能可贵。
——球球(广州人,23岁,自由职业者)
06钟南山(2003年12月29日A5版)
感动理由: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那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骁勇的战士。只不过对手是肉眼看不见的敌人——SARS病毒。抗击非典,也就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钟南山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了非典战场的不倒红旗。
推荐理由:“请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们这里送!”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悲壮的特殊战斗中,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以血肉之躯,证明了他们无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无愧为我们时代的英雄!而作为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钟南山精神已经化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一个象征,化为我们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面精神旗帜!
——于先生(河北人,26岁,媒体从业者)
07李冰(2003年12月30日A10版)
入选理由:“你放心,我会尽我的能力帮你。”2002年12月中旬,南平女孩“小雨”为捍卫自己尊严而跳楼,53岁的香港籍女士李冰伸出温暖之手拉着女孩走出了生命的雨季;2003年6月下旬,另一个南平女孩“小珍”发生类似事件,李冰再一次用自己的爱,唤起女孩对生的渴望。李冰的事迹经本报、中央电视台及《知音》等媒体报道之后,更多的人也像李冰一样加入无私帮助无辜受伤害儿童的行列。
感动理由:感谢李冰阿姨,她不但呵护着少女的身心康复,也在她们人生成长及文化素养方面给予耐心的诱导,使她们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看到她说“恨自己来晚了”你便能想象她有一颗多么火热的心!
——悠悠(福州人,19岁,公司职员)
08曾德梅(2003年12月31日A10版)
入选理由:自1999年2月至今,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在近5年的时间里,踏遍了仙游县18个乡镇300多个村庄200多所学校,募集了107.416万元资金,帮助630名失学的孩子重新走回课堂。近期,他又专门开设了一个爱心网站,在网上发动网友资助贫困生。
如今老人仍在发愁:“我手上还有很多读不起书的苦孩子等待救助……”
感动理由:人老爱心不老,曾德梅老人的爱心不是一年半载的心血来潮,几年如一日的热心帮助,不仅让贫困的家庭看到希望,同时深刻影响了仙游年轻网络一代。如今,在仙游爱心助学网站上,正散发着温暖的光和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分散在不同角落的仙游人纷纷慷慨解囊,支持曾老。
——郑先生(莆田人,24岁,政府公务员)
09宁德蕉城区九都派出所民警
(1月1日A10版)
入选理由:四年前,宁德蕉城区九都派出所曾被评为“群众不满意派出所”,之后,派出所“换将”,前后来了两任所长。4年来,他们用自己积攒的4000多元,帮当地百姓建设了10亩警民枇杷示范园,种植了8000多株枇杷,他们还腾出派出所的房子,供大山里出外念书的孩子住……
这个所只有两名民警,一名所长,一名户籍民警。山里的百姓过意不去,便会提着两条刚挖出来的大萝卜跋涉40多公里,走上5个多小时,送到派出所。如今的九都所是省唯一一所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的派出所。
感动理由:派出所的脸悄悄地在改变,两人所的崭新警风已经成为大山里不可缺少的风景线,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陈小姐(厦门人,24岁,公司职员)
10李义强(1月2日A10版)
入选理由:去年10月9日的保钓行动是首次从大陆出发,有海峡两岸与香港民间人士共同参加的保钓行动,保钓船曾多次努力靠近钓鱼岛,最近的一次距钓鱼岛仅约100米。李义强开的金鸡亭网吧,是此次行动的指挥部;李义强则是此次行动实际的操作者,是他帮忙找到了一艘渔船,岸上协调人员全都住在他亲戚家。为了方便联系,他家专门新装了两部电话。他被同伴称为“保钓班长”。
眼下,李义强正积极筹备在厦门建立一个保钓训练营,让保钓志愿者在此接受理论与体质的训练。
感动理由:李义强等“保钓”成员大义出击,又能平安归来,他是以激情而又理性的行动,支持了中国政府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回击了日本在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刘先生(福州人,34岁,政府公务员)
11陈忠和(1月5日A6版)
入选理由:2003年11月15日18时56分,随着刘亚男的重扣落地,中国姑娘们以3比0击败世界杯的最后一个对手——东道主日本队,夺得了2003年女排世界杯冠军。作为掌门,陈忠和方显其一流功力。
感动理由:陈忠和,一位从“丫鬟”熬到“婆婆”的男人。刚进国家女排当陪练的日子是很苦的。不仅是模仿强队主力,还要发球、抛球等。一天仅发球、扣球就达上千次……22年间纵有太多的磨难,但他还是一步步挺过来了,是条汉子!
——李先生(福州人,46岁,中学教师)
12谢华安(1月6日A10版)
入选理由:出生在农村、从小挨饿的他有一个朴素的信念:“让大家都能有一碗饭吃”,这个想法促使他在30年前,从15粒水稻种子起家。如今,他所培育的杂交水稻“汕优63”连续15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增产效果最显著的水稻良种,增产稻谷677亿多公斤;他还培育出另一超级杂交水稻“Ⅱ优明86”,创下了亩产1196.5公斤的世界记录。可他又不甘心,把水稻种子折腾到高空去,甚而是太空中。
感动理由:一个城里的专家,却愿意呆在田间搞他的研究,只为农民有多一点的收获,凭这种敬业精神,应该说,不止是农民,我们其他职业的人都应该向他致敬。
——邱先生(惠安县,52岁,某部门干部)
13文国英(1月8日A10版)
入选理由:7年多来,这位福建省检察院干部曾与300多名吸毒者谈心,并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对30多名吸毒者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帮助,使他们大多成功摆脱毒瘾。文国英的方法被专家称为“文国英戒毒模式”、“文氏关怀”,在禁毒界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一名禁毒志愿者,文国英没有一分钱的回报,为此,她已家徒四壁。
感动理由:我曾经两次听过文国英女士的关于禁毒的演讲,那是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演讲。一个省检察院的干部,倾其全部的积蓄和心血,无私地帮助吸毒者戒毒,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要付出常人无法想像的代价。
——网友蓝天(厦门人,31岁,公司文员)
14蔡继琨(1月9日A10版)
入选理由:这位96岁的耄耋老人是两个政权下的破格校长,曾是民国时最年轻的大学校长(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现在是最年老的大学校长(福建音乐学院),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
他一生中创办了三个音乐学府,时间跨度长达64年。他85岁那年创办福建音乐学院(私立),为了这所学校,他甚至毁家办学。
2003年12月21日晚,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组委会授予他“终身荣誉勋章”。这是中国音乐界最高的荣誉勋章。蔡继琨是福建省第一个,也是唯一获得“终身荣誉勋章”的人。
感动理由:一位96岁的老人用激情点燃了一个世纪,为了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倾其所有,孜孜不倦。面对这样一位老人,除了感动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小林(泉州人,20岁,大学学生)
15李美和(1月12日A10版)
入选理由:24年来,李美和与父亲李金耀一家两代在马山上种下40多万棵林木。昔日“无树光溜溜,下雨沙石流,泥石盖良田,年年粮歉收”的马山,如今漫山层林叠翠,鸟鸣泉水声不绝于耳。林场固定资产300万元,经济总量600多万元。
感动理由:李美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精神,在旧的林业经营体制还没有改革之时,敢于面对各种非议,甘冒种种风险,为改革鸣锣开道。她是我们仙游人的骄傲!
——秦小姐(仙游人,25岁,售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