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December月
2120:15:44
孔夫子也該給個說法
亓官允文 孔夫子也該給個說法
(一)正史記載的孔夫子夫人
依照曲阜縣誌記載,孔子「十九歲娶於宋亓官氏之女 」
「孔子家語﹔本姓解」,也提到
「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孔夫子的夫人是亓官氏之女,是沒有疑議的事實。
亓官氏雖被後代皇帝封為聖妃,正史卻未留下任何事跡記載
亓官氏家族在唐代以後,似乎也成為憑空消失的家族
亓官氏故鄉在河南夏邑縣,屬於春秋戰國時代宋國,
孔子自稱殷商後代回到老家河南夏邑十年,學習夏朝禮儀,
而與亓官氏之女結婚。
(二)亓孔不聯姻
亓官氏後代留傳兩千五百年的祖訓,也沒有中斷過,
有一次父親為我唸誦論語
忽然提到﹝你知道孔子是亓家的什麼人嗎?
應該是亓家的姑爺。﹞
先父轉述先祖父的交代,﹝ 孔夫子休妻是亓家奇恥大辱,
你千萬勿與孔家結親, 這家人頭難剃﹞
先父是心量寬大的智者,雖然轉述祖先的交代,
卻笑著強調﹕﹝這些小恩小怨,你不必計較,我不會反對你交往孔家女兒﹞
(三)亓官氏之起源
據先父的說法,亓官氏是殷商朝代掌理祭典的官吏,
後來即以官職為姓,且本是複姓,亓字在古代本與其字通用,
亓字上的一橫代表祭品,其字上的甘字則代表鍋鼎,
亓官家世為殷代官宦之家,因此是忠於紂王的代表,
先父常說的口頭禪就是﹝吃紂王、喝紂王、還駡紂王無道﹞
在周武王滅殷之後,亓官氏就隨著紂王庶兄微子啓,
全部被遷居到宋國,春秋時代魯國與宋國相鄰,
因為嫁娶而遷居魯國必然是尋常之事,
因此在今之山東萊蕪,即魯國都城曲阜附近,
聚居眾多亓官氏後代,甚至現代還可找到兩個亓官庄。
(四)孔夫子休妻事件
正史上沒有任何可考據的資料,首先,有人據
((禮記、檀弓上))記「伯魚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
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推衍出﹝孔子出妻說﹞
另外((禮記、檀弓上))還記載了一段話,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
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使白也喪之,何也?
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
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
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鄭玄在注疏中解釋道,"謂孔子也令子喪出母乎?子思曰﹕然﹔然猶是也,
言是喪出母也﹔伯魚之母被出,死期而猶哭,是喪出母也。"
但((禮記、檀弓上))正文中並未說到孔子休妻之事。
(五)漢化與改姓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尊孔的皇帝
((魏書、禮志))記載,太平真君十一年(西元450年)
世祖南征,過岱宗,祀以太牢,至魯,以太牢祀孔子。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少數民族鮮卑族的帝王,
到魯城祭祀孔子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後,第二位到魯城祭祀孔子
的少數民族君主。元宏原是拓跋跬,因為一心漢化而改姓元,尤其不喜
北朝之複姓,掀起北朝改漢姓的運動,一時之間拓跋、慕容、令狐、長孫、尉遲全被改為漢姓,據筆者推測在此風潮下,漢人原來複姓的家族亓官、司寇
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就拆成亓、官、司、寇四家
而有些遷居南朝的家族還保留複姓,如歐陽與上官。
這個改單姓的運動,合理的解釋了為何在唐代以後,所有的典籍記載,
只有亓氏,而亓官氏這個殷商以來的古老家族就憑空消失掉,
以現在流行的說法,好像從人間蒸發。
在亓家留傳的茶餘飯後的說法是,亓家素有兄弟不合的傳統,
有一次兄弟激烈爭吵後,兄取上字,弟取下字,從此永遠分家,
成為亓、官兩家,筆者以為此說不足為憑,因為
在專制皇帝統治之下,兄弟不合的傳統,並不僅見於亓家,
其他家族也比比皆是,古代叛亂罪是要誅九族,
兄弟不合分家也算本能自保,延續後代的手段之一,實屬無可厚非。
(六)為長者諱、為親者諱、是儒家一貫的態度
正史隱諱孔子休妻之事是可以理解的現象,
因為漢武帝用董仲舒之議,罷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尊崇與禮敬愈見豐厚,
清代乾隆皇帝甚至九次親赴孔廟祭拜孔子,並以女兒
採過繼漢人大學士于敏中的方式,將公主以于家三女兒的名義
嫁給孔家七十二代嫡孫孔憲培。
但是孔家絕口不提此事,也顯得事有蹊蹺,
現在的孔府導遊只以男尊女卑的說法一語帶過,
民間傳說也僅提及孔夫人個性兇悍與孔鯉妻不合,
以婆媳糾紛為解釋。
其實孔子家語嘗提"七出"之說,孔夫人可能並未犯及任何一項,
但是孔夫子週遊列國十餘年皆未回家,未盡照顧家庭之責,也是事實,
因此筆者認為孔子出妻之後,雖在情理上有所虧欠,使亓家傳訓
亓孔不聯姻達二千五百年之久,但在法理上己無照顧家庭之義務,如此
才可放膽出外旅遊,而無任何牽掛之心,否則棄妻子兒女十餘年不顧,
也非儒者能向後代交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