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September月
1516:26:24
大捷幕后:国共缔造平型关抗日第一胜
访客 日军自淞沪会战开始全面大举攻入中国内地,闪电战术奏效,很快席卷大半中国,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虽然全力抵御,但终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凶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国民党军队普遍产生了悲观情绪,很多知识分子由积极主战,到开始埋怨政府抗战,甚至悲哀地散布“日军不可战胜”的言论。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狂妄地扬言“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却出人意料地在山西省平型关一个小山谷里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败在了一支初上抗日前线的八路军手下。那么,这支抗日新军又是如何实施伏击,让骄横的日军在华首尝败绩的?一场原本预期三小时内结束战斗的伏击战,因日军顽抗,却迟迟没有结束,而附近更强大的日本援军并没有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有人说,这场胜仗〝兄弟鬩于墙,外御其侮〞的国共合作的典型范例呢?
从朝鲜开来的日军第五师团,是日本第一批侵华的师团,率先攻入华北的心脏平津地区后,后来违反日本大本营停止进军的命令,率第五师团继续紧随败退的中国军队,先斩后奏地向绥远国军发起追击。
日军战略思路非常明确:控制山西,就能控制河北,就可进取中原。
大军压境之下,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全力组织抵抗。然而,中国军队的各条防线,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被相继被突破。很快直奔平型关而来。当阎锡山听闻日军势如破竹已抵平型关,吓出了一身冷汗。
平型关古称“瓶形寨”,周围地形如瓶,山隘众多,自古是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而此时平型关一带守军兵力空虚,危如累卵。
阎锡山,这位经营山西三十年、以老谋深算著称的山西王,严阵以待严密部署,并积极与中共方面接洽,致电朱德,请求配合。
以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的〝八路军〞,总共有二万多人,当时被列入第二战区,归阎锡山指挥,开赴晋北作战。
9月21日,板垣命令两个步兵大队翻过形如锐剑的大尖山,绕过阎锡山的阵地,直达平型关左侧的背后,并令在灵丘的三个大队,正面进攻平型关。
周恩来、朱德与阎锡山会商作战方略和研究平型关战役计划。双方商定在平型关由八路军115师插入敌后,侧击日军,国军71师以正面出击,歼敌于平型关。
平型关前一条狭谷山路东通冀北,西抵雁门,周围地形极为险要,是伏击日军的天然战场。115师师长林彪决定,115师全部集中作战,在平型关设伏,出其不意地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的日军。21日,毛泽东向林彪来电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最终因当时局势的考虑和林彪的坚持,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作战计划。
阎锡山得知八路军伏击计划后,为配合115师抄袭敌后,立即派预备军加强平型关北翼的出击力量。23日夜,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令郭宗汾的预备第2军及团城口高桂滋指挥的84师向日军主动发动进攻,国军伤亡近两千人,损失惨重。战斗极为残酷,独8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24日晚,林彪在行动前,联系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说:“我师已达目的地,准备明日拂晓出击,请你们派部队协助,先把此股敌人歼灭。”孙楚答:“好极了,我命郭宗汾师长率4个团从平型关左翼出击。”
24日夜,第115师主力由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火速向平型关疾进,顶着狂风暴雨急行军,很快进入预设阵地,在平型关东北公路的两侧埋伏下来。
9月 25 日 7 时许,两支日军部队,从东西两端,钻进了第 115 师的伏击圈。其中一支正是日军第 21 旅团 21 联队的辎重部队。
林彪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放过日军的先头部队,由于前天夜里刚下完雨,路面泥泞难行,加上山路狭窄,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日军行动都十分缓慢。为了避免两股敌人会合在一起,林彪果断下令发起了进攻。
日军车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晕头转向。但很快,战斗素养较高的日军士兵从慌乱中清醒过来,他们开始向第 115 师阵地还击,还一度抢夺了附近的制高点。眼见战场渐趋于对峙状态,林彪站在高处审时度势,迅速调整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向下冲,先将敌军部队切成几段,再合围分段歼灭。
这股日军虽然属于非战斗的辎重运输兵,有相当部分日军徒手没有携带枪支,但少数持枪日军仍然组织起来,不断向上反攻突围。中日两军在10里山谷反复厮杀,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刺鼻的血腥味,双方士兵无不血染衣衫。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场面悲壮惨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战斗还没有结束的迹象,附近更强大的日军随时会赶来,林彪心急如焚。然而,附近的日军却一直没有出现。
原来,几乎就在八路军伏击战的同时,国军第六十一军七十二师四三四团团长程继贤率部在附近的平型关要地鹞子润,与那里的日军展开了极其惨烈的战斗,程继贤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率部奋勇冲杀,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最后弹尽援绝,与所部全体官兵一起壮烈牺牲。正是这里的战斗,有力地牵制了平型关附近的日军主力,减轻在附近打伏击战的115师的压力,八路军终于在激战8小时后,全歼了包围之敌,并成功迅速撤出战场。
平型关伏击战胜利结束,共歼敌一千余人,并截获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唯一遗憾就是,在这场口袋战中,没有抓获一名日军俘虏。
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胜仗。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捷报传来,仿佛一股春风,吹散了笼罩在众多国人心头“亡国论”的乌云,鼓舞了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信心。
当115师奉命撤离灵丘,到达五台县时,山城张灯结彩,热烈欢迎从前线凯旋的英雄部队。五台山的僧人们也身披袈裟,手持长笛短箫,奏起欢迎的梵乐,声面十分热烈。
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配合作战成果。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成就了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篇章。
时至今日,很少有人知道,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中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而平型关战役则是太原会战中一部分。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整个平型关战役乃至太原会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
(本文为@纪录片人陈钦 与爱奇艺 共同投资制作的百集大型历史解密纪录片《中日百年抗战全纪实》的文字稿。@纪录片人陈钦 独家授权@煮酒君谈史 @高会民 更新纪录片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