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September月
810:42:28
俞氏电子族谱编制人俞元伯
俞希成 看了<七旬翁编电子家谱(图)>我也想要一份来看看
七旬翁编电子家谱
--------------------------------------------------------------------------------
金羊网 2006-03-08 14:49:12
从零开始学电脑操作,目前已将家谱复制成20多张光碟分送全国同宗
本报佛山讯 记者刘正红摄影报道:明朝开国功臣俞廷玉、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昆剧泰斗俞振飞,相信文史爱好者对这三位名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昨天上午,70岁的俞伯元使用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电子版“俞氏家谱”,这份家谱上可追溯到元末时期俞氏一世开山公(字世珍,号胜一),下可查阅到俞伯元的孙子,共23代,其中包括上述三位文史界的知名人物。记者了解到,为了制作这份电子版本的家谱,来佛山定居两年多的俞伯元倾力倾资,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制作出一份有照片、剪报、文献、录像片段的全新家谱。
出国打工存钱编家谱
年轻时,在某省医院当主任医师的俞伯元发现,家乡保留的《俞氏家谱》从元末时期开始记录,一世开山公跟随当时尚未称帝的朱元璋讨伐陈友谅。这份老谱记录时间长达600多年,最后一次修改是在民国26年,即1937年。由于没有人接手记录后代家谱,《俞氏家谱》就从俞伯元那一代开始断开。
俞伯元一直希望能给《俞氏家谱》作第12次修改,补充新五代人的家谱,并制作成电子版,以便日后保存和流传。退休后,俞伯元正式开始准备。修改家谱,需要来回各地收集资料和采访,这都需要一笔钱。1992年,55岁的俞伯元离开中国,到新加坡工作了8年。
闭门两年半学习电脑
“十年准备,闭门两年半,编著五年。”这是俞伯元编制电子版《俞氏家谱》所花的总时间表。
完成资本积累后,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俞伯元委托电脑承包商制作电子版老家谱,然而只过了2个月,对家谱文化一窍不通的承包商以“工程复杂庞大”为由,坚决毁约不肯再进行制作了。
俞伯元的儿女们却很支持父亲的理想,他们买来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1999年,俞伯元买来了电脑教科书,闭门两年半,在家潜心自学电脑操作,从早上7时到晚上11时都一直坐在电脑前。俞伯元说,当时为了专心学习、扫描家谱,连吃饭的时间都要省下来,“每次都煮好一大锅饭,全部放进冰箱里,吃的时候就拿出来热一热。”就这样,他学会了电脑操作。
2003年,俞伯元来到佛山,在子女家中定居,电子版《俞氏家谱》最后成型就是在佛山完成的。历时五年,俞伯元几乎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整个《俞氏家谱》的编制工作,补回了1937年—2003年的新家谱,新增了不少背景资料和新五代人的生、卒、婚、嫁、迁,也记录了不少在采写新家谱过程中收集的真实故事。随后,俞伯元把电子版家谱复制成二十多张碟片,编排上号码,分送给全国各地的俞姓同门。
“半边天”上了新家谱
如何在老谱中补回未登上家谱的五代人?这是俞伯元制作电子家谱的难点。
为了了解家谱中反映的历史,俞伯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看完了30册《明史》。为了找寻更多的资料,他每次从新加坡回到中国,都要到上海博物馆去查找家谱资料,多次回到家乡无锡宜兴走访俞氏同门,有时甚至要在黑夜里进村采访。
俞伯元说,在本族老谱中,女性的地位很低,如有人生了女儿,决不会把女儿写进族谱,“即使把女儿写进族谱,也不会在族谱中写出女儿出嫁情况,除非嫁入豪门大户。”同时,在老谱中,很少有人会写上男儿的生母是何人,来自哪里等。但是,在俞伯元编制的新五代人家谱中,不管是女儿还是媳妇都能登上家谱,形成了独女招婿、收养亦嗣、女代男丁等独创的家谱编写体制。
“我希望这份电子版‘俞氏家谱’能50年、100年这样长久地保存下去。”俞伯元说,《俞氏家谱》和其他姓氏的家谱一样,是编写地方志、研究民俗民风和社会变迁的宝贵资料。他坚信自己新编的家谱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俞氏家族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俞伯元独力编制的电子版《俞氏家谱》页面精美,内容翔实
俞伯元在电脑上为家谱增加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