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February月
55:47:32
岳飞不是愚忠
于国清 岳飞不是愚忠
寒于水先生,12月15日在论坛上发表的《也谈岳飞的“愚忠”及“中华”的概念》,以确凿的史实反驳了关于岳飞是愚忠的论调,请看:
(1).公元1127年,宋朝靖康二年,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梁梦华,遍地兵戈,北宋的徽钦二宗沦为俘虏。康王赵构被拥立称帝后一路南逃,这时有一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越级上书,要求赵构“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结果被以“妄议天下事”的罪名革职夺官。这个军官就是二十四岁的岳飞。
(2).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南宋朝廷和金国达成第一个和议。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岳飞等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表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登时就给了高宗一个没脸。后来的事情又完全如岳飞所预料的那样,才过了一年,金国就撕毁和约,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我查阅了一下历史,上述两事在宋史《岳飞传》中均有记载,通过这两件事,“就会发现,岳飞不仅没有所谓的“愚忠”,而且在同代的文臣武将中是最能坚持自己主张的一位”。大家应该知道赵构是最大的主和派,而岳飞却是主战派,敢于旗帜鲜明地和皇帝持不同政见,怎么会是愚忠?岳飞是“精忠报国”,可见岳飞的忠是和报国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赵构曾经召岳飞于寝阁中,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后来赵构又改变了主意,岳飞几次上表要求北伐,其中一次岳飞质问赵构“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这样敢于直言、有主见的大将,心中考虑的是如何收复失地,救民水火,怎么说是愚忠呢?中国历史敢于这样直言的有几人?这个“愚忠”的莫须有的罪名比秦桧给岳飞的罪名更恶毒!
岳飞的悲剧恰恰在于,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敢于坚持自己的政见,这难道不正是今天我们应该提倡的吗?自己主战,而皇帝主和。这必然会引起了皇帝的嫉恨,这种矛盾在岳飞即将取得战场上的巨大胜利时而白热化。徽、钦二帝一个是赵构的父亲,一个是赵构的哥哥,如果他们回来了,赵构的皇位的合法性就受到极大挑战,这是赵构12道金牌紧急调回岳飞的根本原因,秦桧只是一个执行者和帮凶,而主谋是赵构。然而为什么历史上,秦桧成了陷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呢?岳飞的冤狱是赵构的孙子给平反的,孙子当然不能说爷爷的不是,尤其作为开创南宋王朝的皇帝,秦桧是执行者和帮凶,自然称为最佳的替罪羊。
岳飞不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话虽这么说,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弄不好,就会称为国家的叛徒,祸灭九族。况且当时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当时北伐的军队,除岳飞外,还有张俊、杨沂,当时秦桧遣使臣召岳飞班师,岳飞认为 “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没有撤兵。后来,秦桧把张俊、杨沂调回,然后用十二道金牌,令岳飞撤兵。作为军事家的岳飞,知道孤军深入和后边没有朝廷支持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撤兵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决不是岳飞愚忠。况且,十二道金牌,见金牌,如皇帝亲临,历史上能连拒11道金牌的,恐怕只有岳飞。
当然我们也不能奢求,岳飞自立为王,推翻送王朝,赶走金人,建立一个强盛的岳家王朝,好在还没有人埋怨岳飞没有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我们不能要求历史人物超越其历史局限,况且这也未必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民的意愿。
岳飞战功卓著,军纪严明,不贪财,不贪功,赵构曾经想为他营造府第,岳飞谢绝了,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在封赏时,总是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岳飞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于国家、热爱人民、孝敬父母、爱护士兵,敢于直言,胸怀坦荡。所以他赢得人民的热爱,千古传颂。
岳飞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