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pril月
199:46:32
留言访客 永远珍藏母亲康军的专著
于平安
2018年的清明,是我终身最难忘的清明,我和家人送母亲康军回到她眷念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把什村,安葬在内蒙古青山烈士陵园。我伫立在母亲的墓碑前,心情激动,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
母亲1924年11月14日(农历)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把什村,在家排行老六,是家里最小的女孩。然而,姥爷康海明从不重男轻女,依然送她读书学习。母亲最早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把什村上小学,后来又到绥远省土默特高等小学校(时称“南高”)和绥远省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上学。母亲的大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康根成和二哥抗日英雄贾力更先后于1923年和1925年参加革命。在两位哥哥的影响和支持下,母亲也渴望投身革命事业。深明大义的姥爷康海明和姥姥武云云欣然同意。
1939年冬天,姥爷亲自送母亲出发奔赴延安,那年母亲才16岁。从母亲老家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把什村到延安路途遥远,一路上母亲和同伴把苦与累甚至自己年轻的生命置之度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母亲先后在中国女子大学、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通信学校和中共中央党校第六部学习,在延安枣园苏联专家无线电台和中央军委三局电台工作……是延安这座革命摇篮,把母亲从一个不懂事的蒙古族姑娘锤炼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国家干部。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地方工作时期,母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家地质矿产事业无私地奉献了毕生。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紧张繁忙的和平建设时期,甚至离休在家的年月,母亲一直喜欢读书看报写作,编写红色记忆。母亲最早的文章《我赴延安前后》发表在1983年7月出版的《土默特史料》第十集。2005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新报》发表了母亲的文章《我在延安的日子》,之后母亲经常编写弘扬革命精神的文章。2014年初,年近九旬的母亲戴着老花镜用钢笔认真写了《耄耋之年忆父母亲》。2015年5月《传记文学》刊发了《延安的日子最难忘》的文章。2015年7月16日《内蒙古日报》发表《抗日女战士康军讲述延安岁月》。2015年9月2日国土资源部网站刊登了《我荣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那天》。2016年7月15日《中国老年报》发表了母亲生前编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在延安的日日夜夜》。
多年来,我们看到母亲如此喜欢编写红色回忆文章,一致决定为母亲出本图文并茂的书,争取在母亲90岁生日之前印制完成。经过一番紧张的工作,《我在延安的日子》终于在母亲生日前印刷完成。该书汇总了母亲亲笔写的文章和母亲口述他人编写的文章,书中还选择印制了母亲荣获勋章的图片和最具有意义的照片。在母亲90岁生日家庭聚会时,我们奉献给母亲自己的专著。母亲手捧着书,眼含泪水,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延安是母亲投身革命的起点。回首往事,中国革命把历史的辉煌留给了延安,母亲正是在那辉煌的年代,辉煌的城市,谱写了自己辉煌的青春之歌。
2017年6月18日,母亲安详地走了。她的书报刊仍然摆放在枕边,我们将永久珍藏。看着她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的照片,重读她的文章,重听她的讲话录音,潸然泪下,心绪难平。往事如昨,母亲在《我在延安的日子》书里和其他报刊中讲述的那些久远的革命征程如今依然熠熠闪光,使我们后代铭刻心扉。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母亲一生忠于党, 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在工作中,她克己奉公,好学上进;在生活中,她艰苦朴素,乐善好施,宽厚待人。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后辈将继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