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August月
914:16:34
罗帅,林彪派在林彪馆骂您呢!
转发 姓名:sp Email: 时间:2003年8月2日12:58
主题:to 老百姓
内容:
普通士兵不可能深刻理解毛泽东和马列。林的做法没错。
对文盲重要的是扫盲,学习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行了!让他们学高等数学当然学不好,也没必要。
胡适说得对,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
若是普通士兵真能懂毛,还要军政大学做什么?
姓名:老百姓 Email: 时间:2003年8月2日12:36
主题:看一看林总对罗荣桓的劣绩
内容:
1960年底,中央决定罗荣桓重新出任总政治部主任,林彪不高兴,不许报纸公布。
1963年,新华社要发表我军领导人名单,罗瑞卿和肖华都主张公布罗荣桓的任命,林彪
仍然不同意。罗荣桓感慨地说:“看来我这个主任还是不合法啊!”
罗荣桓重新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对林彪那一套学习毛著的提法不以为然。他曾对总
政副主任梁必业说:“带着问题学,在毛选中找答案,提法不妥当。还是要学习立场、
观点和方法。”他还对总干部部长甘渭汉说:“把毛泽东思想说成当代思想的顶峰,那
就没有发展了?”
1961年2月,罗荣桓和贺龙一同南下,到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在南京连队了解战士
生活,问战士们怎么理解带着问题学?战士们答不上来。连指导员说,大家研究来研究
去,不知该怎么学才能立竿见影。
罗荣桓说:“你们要灵活运用嘛。学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领会精神实质别的可以
先不去考虑。”
这时,罗荣桓对林彪的“背语录”做法也产生怀疑。他认为这是教条主义,他说:
“用教条主义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那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经过调查,罗荣桓进一步明确认识到林彪的做法是背离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
回京后,《解放军报》写了一篇报道,其中有他调查时的讲话,征求他的意见。罗帅向
来不喜见报,这次却同意发表,无疑是公开向林彪打个招呼。
四月下旬,林彪指示解放军报经常选登毛主席语录,军报准备“五一”开始刊登,
对林彪提意见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4月13日军委召开常委会,讨论《合成军队战斗条例概则》草案,出席会议的常委
有贺龙、、罗荣桓、叶剑英、罗瑞卿和林彪。列席的有刘亚楼、张爱萍、彭绍辉、梁必
业等。讨论时,林彪问大家有什么意见?
罗荣桓提出:“带着问题学毛选,这句话要考虑。有毛病。”
林彪装作不知:“这句话在哪里呀?”
罗荣桓示意梁必业,将有关的段落读了。
林彪板着面孔,恶声问罗荣桓:
“那你说应该怎么学呢?”
罗荣桓坦率地说:“庆当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实质。
‘带着问题学’这句话改掉为好。”
林彪半天没吱声,看到无人发言,便阴阳怪气地说:
“不好,就去掉嘛!”
罗荣桓接着说:“还是去掉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定要从根本上学,融汇贯通。要
学习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实际……”
没等他说完,林彪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喊着“好吧!散会!”站起来拂袖而去。
与会的元帅和将军们,对林彪的突然发作,感到惊讶。罗荣桓竭力克制愤怒,拿着
文件的手有点发抖,他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会议室。
会后,罗荣桓几天心情都不好,夫人林月琴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说。
对这个原则问题,既然林彪听不进去,只好向中央反映。
他打电话给邓小平,邓小平觉得问题很重要,到书记处会上讨论,大家都同意罗荣
桓的意见。1977年邓小平提起这件事曾说:“两个‘凡是’不行……毛泽东思想是个思
想体系,我和罗荣桓同志曾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林彪气冲冲离开会场以后,经常发火,暗中算计要报复罗荣桓,想给他扣上“反党”
帽子,寻找攻击他的“炮弹。”
罗荣桓逝世三年后,林彪仍不放过。在文革中,林彪有一次恶狠狠地说:“什么林
罗,林罗!林罗从来就不是一回事!”文革开始,他叫叶群在总政治部大会上,宣布罗
荣桓“反毛泽东思想”,把罗荣桓长期领导的总政打成“阎王殿”,把总政主任肖华打
成“大阎王”、许多部长打成“判官”。叶群还叫吴法宪贴林月琴的大字报,造谣说林
月琴是一个什么“寡妇集团”的头子,把她全家赶出了北京。
姓名:老百姓 Email: 时间:2003年8月2日14:16
主题:林彪在解放后对罗荣桓及家人不好,这可是真的(而且现在人们认为罗是一个“完美元帅”)
内容:
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一生只写过两首怀念战友和亲人的诗,其中一首就是《吊罗荣桓》
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罗荣桓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1928年秋,毛泽东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命令战士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到几百名战士在草丛中飞速而下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不禁脱口说道:“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啦!”36年后,毛泽东在《吊罗荣桓》一诗中,开头一句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可见当年的情景在毛泽东脑海中的印象之深。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慧眼识英才,对罗荣桓一直委以重任。后来,毛泽东回忆红军时期的艰难岁月,发自内心地说:“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是一个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1955年,授元帅衔之前,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曾盛赞罗荣桓;“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已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1963年,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寐。毛泽东评价说:“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蝶恋花·答李淑一》表达了怀念亡妻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之情,但属于寓意较深的词作。《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友情和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