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July月
711:37:56
父辈拓荒燃火种——访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后人王杰
wj 父辈拓荒燃火种
———访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后人王杰
本报记者陆云红
上海康平路100弄,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者热情地将我们迎进房门,他是我们这次要寻访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二儿子王杰。
王老今年80高龄,但他腰板笔直、思路清晰,一口山东乡音不改,十分健谈。
话匣由客厅内悬挂的一幅王尽美的黑白照片打开,王老和老伴一同回忆了父亲革命的一生。
王老说,父亲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一户贫苦的佃农家庭,他从小爱学习,白天干一天农活儿,晚上还要靠点蓖麻油灯,借月光读书。“为什么劳动人民辛苦劳动却受苦受难,而不劳动者却能享福”这一问题困扰着这位贫家少年,他决定外出求学,寻求真理。临行,他的母亲千方百计凑了1个大洋给儿子当盘缠。1918年,成绩优秀的王尽美顺利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积极投身其间。1920年冬或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组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俩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前往上海出席了党的“一大”。
“一大”对王尽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名王瑞俊的他从此改名王尽美,寓意为尽善尽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
1922年1月,王尽美远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亲耳聆听了革命导师列宁的教诲。1924年1月,他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山东积极从事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1925年1月,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党的“五大”。同年8月19日,在青岛不幸病逝,年仅27岁。
“父亲病重时曾把我们兄弟两人叫到床前,嘱咐我们:长大成人后要为穷苦人办好事。”王杰回忆说,虽然父亲去世时他才4岁,但这些话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王杰与兄长王乃征先后于1937、1938年投身革命,转战大江南北。解放后,王杰先后在浙江金华、温州等地工作。1962年调至上海工作,1992年离休。
“父辈拓荒燃火种,兄弟继业奔西东。今朝双双古稀岁,相约誓学不老松。”这是王杰的大哥王乃征1995年赠送给弟弟的一幅字。“不老松”是60年代董必武《忆王尽美同志》一诗中对王尽美的赞语。党龄均有60多年的兄弟俩以此诗互勉:保持革命传统,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离休后王老仍在上海市交通邮电系统老干部工作委员会、政治思想工作协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他的4个儿女有的是博士生导师,有的是医学院副教授,一家中党员占了绝大多数。王老将父亲王尽美的生平事迹材料赠给每个儿女一份,让他们珍藏,嘱咐他们牢记历史。
临别,王老握着我们的手说:“今年是建党八十周年,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这次采访活动很有意义,希望你们能告诉读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图为王杰老人向采访团成员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辈的战斗历程。本报记者张建国上海数码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