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September月
1321:39:24
韬神晦迹——【临光幸皇朝】杨坚兴隋王寒虎 前言
皇隋自杨坚皇上于581年在临光殿即位起,到杨广被部将所杀而终,历时38年之久,比15年的秦朝长23年。隋朝虽然时间短暂,却是个最非凡的皇朝;开国皇帝隋高祖可谓最卓越的皇帝,这个皇朝给中国打下了厚重以至于永不磨灭的烙印。不管对隋朝的印象是浓重还是轻薄,现今的我们仍然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这个皇朝给后世的深刻影响,而这都仗仰杨坚皇上的最大智慧与最高才干。
我不提倡个人崇拜,但我不得不尊仰这样一位皇上。我要么没有个人崇拜,要么我唯杨坚皇上是尊。我认为现在的每一位中国人,都至少要在叫杨坚名字时,表示内心尊重,生发感恩虔诚之情,感激他是中国最大骄傲的皇上,谱写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
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全面了解隋朝,看到隋朝的缤纷光彩和繁华景象,也要看到隐藏在后面的丰富内涵。
北周建德四年(575),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已有四年,此时的宇文邕正值英年,满腹壮志豪气,挥展了他自登基以来的首次大手笔。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远远出乎朝廷众臣意料之外的惊人决定:御驾亲征,挥师东进,直捣北齐。
伐齐诏令一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轩然大波。就连一向好战的柱国们也觉得此举似乎过于草率,要不是当时北齐之主懦弱无能,群臣们一定认为武帝是好大喜功冲昏了头。北周经过武帝四年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已相当显著。这场改革首先就从佛教开刀,鉴于南北朝佛教势力的过分扩张,不仅损害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与徭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武帝又怎能容忍肆无忌惮的佛教势力在太岁头上动土。其实还不仅是如此,当年武帝的祖上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信佛更加虔诚,故佛教在北周历代君主中很有市场,在其境內长盛不衰。可武帝生来性格极为刚烈,身上就是没有继承他祖上的信佛传统,根本就没有他祖上的那股整日乞佛求神的柔性虔诚气,向来不把神佛放在眼里,只要阻了他君权至上的道,他可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其铲除的,更何况他从来就不信佛。佛教这颗顽石就这样轻易地被丝毫不信佛的君主给一脚踹开了。将佛寺赐于王公,逼迫僧尼还俗充军返农,仅这两个措施就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与不计其数的寺院财富,导致北周国库被大大充实,军员数量急剧膨胀,没过三年,军队规模就远远超过北齐,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国富军强的实现,给武帝宇文邕赢得了大量伐齐本钱和政治筹码,眼下似乎正是伐齐千载难逢之机,何况好景未必能维持多久,恰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然而朝廷众臣未必如武帝所想,还在瞻前顾后,深怕家族既得利益遭受损失,都在权衡伐齐利弊得失,各个心怀鬼胎,为保全自家打算,都持着观望态。武帝召请众臣商议伐齐事宜,由于前秦符坚的前车之鉴不远,逞一时优势以强凌弱者,到头来可能连本都赔了,尤其在南北朝时这种现象屡屡重演,成了令强者望而生畏的邪门规律,似乎是一种天命的循环。这不得不引起武帝君臣的谨慎敏感,加上某些既得利益者的蛊惑,众臣更是左右为难。众臣的犹豫不决使武帝生怕夜长梦多,再拖搞不好错过了这千载难逢之机,于是干脆乾纲独断,力排众议,终于把整个北周的生死盛衰都押在了伐齐的赌注上。
此次周武帝宇文邕执意伐齐,虽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却也不可算是冒险的征程。毕竟北齐已国力日下,难以重振当年高欢的雄风,北齐衰败正是从北齐文宣帝高洋始。须知,文宣帝乃是北齐开国第一帝,行为却狂悖万端,荒谬绝伦!他将母太后从床上掀倒于地,箭射丈母娘,淫遍了宗亲之妇!这哪里是开国之君?他开的是灭亡之局啊!之后的北齐帝王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武帝宇文邕也清楚认识到,如果北齐北联突厥,南结陈国,那样倾全国兵力攻打北齐的北周将陷入如何危险的境地,岂非老巢被人端了,北周再有优势也无法抵住三方的夹攻;小不忍则乱大谋,武帝一面派使节稳住突厥、陈国,一面掩饰伐齐的真实意图,制造调重兵屯守边界的假象麻痹突厥、陈国,使它们不敢贸然而动。
外交、政治准备工作都已基本就绪,就等着开始出击了。
周帝伐齐的消息传入长安千家万户,炒得沸沸扬扬。这时正值七月盛夏,天象一改几天前的烈日晴空,阴云已弥漫了西京长安,那阴云愈来愈密,遮天盖地,终于不见了天日。
这消息也传入了一座世袭贵胄的府邸中,家童向老爷汇报了此事,这老爷便是当朝的上柱国、隋国公、大司马杨坚。祖父杨祯,北魏宁远将军;父亲杨忠,乃北周开国功臣之一,位至隋国公、柱国大将军、大司空。
其父杨忠去世前,北周的大权实际掌握在权臣宇文护的手中,这个宇文护是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去世时太子年幼,于是遗命让宇文护辅佐少主,没想到宇文护却把少主干掉另立傀儡自己独揽大权。而当时的皇帝周武帝虽然是宇文护扶植的,但却不甘于傀儡地位,不断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回权力,两派之间暗潮汹涌。宇文护看中杨坚的才能,向他示好要拉拢他。这时宇文护的势力占绝对优势,如果换个缺乏政治远见的人,那一定会兴高采烈地投入宇文护的怀抱,但杨忠杨坚父子并非常人,杨忠遗言告戒杨坚说“两姑之间难为妇”,杨坚因此在皇帝与权臣间严守中立。所以杨坚严拒了宇文护的拉拢,引起执政宇文护的极端仇视,多次想暗杀杨坚,幸亏大将侯伏侯万寿兄弟替他说情,才免一死。侯伏侯万寿兄弟单救杨坚侥幸从虎口脱险,也只是个皇者不死。
事实证明杨氏父子的政治嗅觉是多么敏锐,杨忠去世后第四年,周武帝发动宫廷政变,先暗杀了宇文护,然后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所幸杨坚没受拉拢,不然就危险了。这场政变实际上是很冒险的,当时周武帝的势力并不强,只是实在受不了压迫才铤而走险,不料竟然顺利成功了。那也怪宇文护不得人心,他在世时还能压住场面,他刚被暗杀,那些中立派就全跑皇帝那里去了,皇帝派实力暴长,宇文护的党羽群龙无首自然无法回天。
皇帝虽然夺回了政权,但由于本身的心腹并不多,也就不得不大力拉拢那些原来的中立派,武帝宇文邕知道杨氏父子威望最高,而杨忠已去世,杨坚袭爵隋国公。因此武帝宇文邕对杨坚百般拉拢示好,杨坚也利用武帝宇文邕恢复被宇文护剥夺的势力。政变后的第二年,周武帝为自己的太子聘杨坚的大女儿当太子妃,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杨坚成了未来的国丈,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杨坚的位极人臣引起了一些人的忌妒,他们便面奏武帝讲杨坚如何图谋不轨。齐王宇文宪奏告武帝:"普六茹坚相貌非同寻常,臣每次见到他,总感到浑身不自在。此人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请尽早把他除掉!"武帝大怒,道:“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
隋高祖闻之甚惧,深自晦匿。
周武帝虽非庸才,但杨坚智慧棋高一筹,因此周武帝被杨坚的假象所迷惑,加上武帝此时的精力用在攻伐北齐上,对杨坚也无暇留心考察。
这一年是北周建德五年(576),武帝力排众议,执意伐齐。北周出动水步18万大军,武帝亲率6万士卒直趋河阴(今河南孟津),杨坚奉命率领水军3万,顺黄河东下。起初,进军较为顺利,攻取了一些州县。但在攻打淖城(今河南孟津)时受阻,围攻了20多天也没攻克。武帝心急如焚,病倒了,大军不得不西撤。第二年十月,武帝再次御驾亲征,14万多兵马分为左三军、右三军和前军,杨坚为右三军总管,统领右三军的兵力。这次出兵,大获全胜,灭亡北齐,统一了北部中国。杨坚以功进位柱国,出任定州总管,随即转为亳州总管。
然而就在伐齐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原来,这定州城西门从北魏时修建以来,一直久闭不允通行,齐文宣帝高洋时,有人奏请高洋将西门打开,以便于行路。可是文宣帝高洋却死活不肯,还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有圣人来启之。”到杨坚率右三军攻至西门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当杨坚骑马最早至西门前时,突然,西门竟然不攻自开,跟在杨坚后头的大部队莫不惊异,将领士兵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是应验了高洋那句“当有圣人来启之”的神奇预言,还是被天子之气给威慑住了。
周武帝虽然伐齐成功,但他却无福消受,灭亡北齐不久,周武帝就暴病身亡。据说是因为周武帝大行灭佛,被佛诅咒而亡。宣政元年(578),北周宣帝继位,立杨坚的长女丽华为皇后。
周宣帝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大后丞、右司武,不久又迁升为大前疑。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杨坚留守京城,因此位望日隆。北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多聚美女,以实后宫”。立了五个皇后。其时周宣帝颁布《刑经圣制》,用法苛刻,外自群臣,内至宫女,被杖打、诛杀的人很多,以致“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隋书有记载:“高祖以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高祖位望益隆,帝颇以为忌。帝有四幸姬,并为皇后,诸家争宠,数相毁谮。帝每忿怒,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幸亏他演技好才大难不死。
本来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汉族士人的力量。杨坚出自弘农杨氏,世袭贵胄,出身尊贵,袭其父杨忠隋国公爵位,是士族中的高门,拥有宗兵(杨氏私兵)多至三千人。随着他位望益隆,他的眼前经常出现自己君临天下,万国来朝的风光景象,然而他理智冷静,所以韬光养晦,在周宣帝面前隐藏实力,得以逃过大难。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他也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笼络人才,网罗得力干将,扩大自己的势力。杨坚在做隋州刺史时已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后来他做定州总管的时候,庞晃就曾向他建议,“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庞晃是劝他在此起兵,建立天子基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说此前杨坚只是有暗中废周的意向而无真实动向,那么自杨坚与庞晃的谈话起就可以了解他此时已经有了稳操胜券的自信。尽管杨坚觉得这样的时机虽然还没有到,但所结纳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刘昉、郑译、高颎、李德林等便是他重要的得力干将。大象二年(580),周宣帝死了,八岁的儿子宇文阐做了皇帝。于是以杨坚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便乘机进行夺取政权的活动。在内史上大夫郑译等的策划下,矫诏引杨坚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庚戌,周帝拜隋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以正阳宫为丞相府,以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具置僚佐,不久又进封大冢宰、使持节,周静帝又特准杨坚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隋国置丞相已下,一依旧式。同时,以赵王宇文招将嫁女于突厥为名,把北周在外的藩王都征石到京城来,防止他们反抗。这样,他迅速掌握了北周的一切大权。
他在任丞相时培植自己的心腹党羽。
郑译、刘防仅会阿谀奉承,没什么才干,一心谋取私利,不肯死心塌地对杨坚效力。他们要求做大司马、小冢宰的愿望被拒绝后,心中颇为不满。靠他们这号人是不行的,必须另物色人选。
他广泛吸取人才,网罗得力干将。
高颎便是其中一个。
高颎,又名敏,字玄昭,自称系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聪明机智,才华出众。杨坚看中了他,派人与他面谈,他欣然应允,愿举家以事杨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杨坚大喜,委任他为相府司隶,颇为依重。
经过一番努力,杨坚网罗了一批有真才实学且死心塌地愿为其效力的心腹。
但是,在对付几个藩王上,他却颇费周折。
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迪,都是宇文泰的儿子,身居王位,握有重兵。隋高祖知道,他们是不会坐视自己代周而立的。还在宣帝死讯未公布时,隋高祖便假借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的名义,召他们入京。一个月后,五王到了长安,被收缴了兵符。这时,他们才知道中计了。
诚如隋高祖在任大前疑时分析的那样,尉迟迥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起兵,传檄天下,讨伐隋高祖。王谦、司马消难等纷纷响应。杨坚命大将韦孝宽出击尉迟迥,梁睿出击王谦,王谊出击司马消难。
京师长安城中,五王也蠢蠢欲动。
隋高祖陷于危险的境地。
派去出击尉迟迥的韦孝宽,率军进至河阳(今河南孟县)便停了下来,没人敢再前进一步。传言梁士彦、宇文忻、崔宏度等将校收受了尉迟迥的贿赂。形势危急,需派一名既忠心耿耿又有魄力的人去做监军。隋高祖挑选了大臣崔仲方,崔仲方以老父在尉迟迥的占领地为由拒绝。杨坚又想到了郑译、刘防,但郑译说他有老母在堂,刘防说他没有带过兵。杨坚犯难了。这时,高颎自告奋勇,甘负重任。杨坚欣然同意。高颎到达前线后,调整战术,督军进攻,大败尉迟迥。
王谦、司马消难也被梁睿、王谊击败。
消息传到长安,杨坚大为亢奋。
五王闻讯尉迟迥等兵败大惊,为了宇文氏的江山,他们决定铤而走险,刺杀杨坚。经过一番密谋,一个刺杀计划敲定了:由赵王宇文招出面,伏甲以宴杨坚,周围埋伏刀斧手;将杨坚的随从挡在门外,只让他一人入内;席间,宇文招的儿子送瓜上来,拿刀切瓜时刺杀杨坚。一切准备就绪,宇文招开始行动。
隋高祖对于五王估计不足,觉得已经收缴了他们的兵符,解除了他们的兵权,量他们也没什么作为了,见宇文招有请,遂带着杨弘、元胄等几个随员前往。到了赵王府邸,随从都被挡在门外,杨弘、元胄硬是闯了进去。元胄进去一看苗头不对,便对杨坚道:"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
"我与丞相说话,你插什么言!"宇文招斥责元胄,喝令他退下。
元胄两眼圆睁,不但不退,反而提刀上前保护杨坚。宇文招不敢动强,问过元胄姓名,道:"你过去不是在齐王手下做事吗?真是一个壮士!"赐给元胄一杯酒,说:"我哪有什么恶意,你何必如此紧张?"说完,装作呕吐,欲离开座位,被元胄强行扶回座位上。宇文招几次想离开,都被元胄"劝"止。宇文招又说口渴,元胄便让人送来水让他在座位上喝。宇文招被置于元胄的威胁下,他手下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时,滕王宇文迪来到,乘杨坚出门迎接,元胄在他耳边说:"苗头不对,赶快离开这里!"
杨坚估计风险不大,道:"他没有兵马,能干什么?"
"兵马本来就是他们的,只要他们先下手干掉丞相,一切都完了。"元胄道:"不是我怕死,因为我死了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杨坚没有走,镇静地回到席上坐下。
元胄听到后堂有披挂盔甲的声音,急了,上前对杨坚说:"相府的事那么多,丞相怎么这样,老坐着不走?"说完,拉着杨坚就走。宇文招快步追出来,元胄堵在门口,等杨坚出了府邸大门,他才紧走几步赶上。
杨坚回到了相府,以谋反的罪名杀了宇文招、宇文(辶卣)。
杨坚彻底击败了反对派。
这年的十二月甲子,周帝诏曰:
天大地大,合其德者圣人;一阴一阳,调其气者上宰。所以降神载挺,陶铸群生,代苍苍之工,成巍巍之业。假黄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应百代之期,当千龄之运,家隆台鼎之盛,门有翊赞之勤。心同伊尹,必致尧舜,情类孔丘,宪章文武。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入处禁闱,出居籓政,芳猷茂绩,问望弥远。往平东夏,人情未安,燕南赵北,实为天府,拥节杖旄,任当连率,柔之以德,导之以礼,畏之若神,仰之若日,芳风美迹,歌颂独存。淮海榛芜,多历年代,作镇南鄙,选众惟贤,威震殊俗,化行黔首。任掌钅句陈,职司邦政,国之大事,朝寄更深,銮驾巡游,留台务广。周公陕西之任,仅可为伦,汉臣关内之重,未足相况。
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经荼毒,亲受顾命,保乂皇家。奸人乘隙,潜图宗社,无君之意已成,窃发之期有日。英规潜运,大略川回,匡国庇人,罪人斯得。两河遘乱,三魏称兵,半天之下,汹汹鼎沸。祖宗之基已危,生人之命将殆。安陆作衅,南通吴越,蜂飞虿聚,江汉骚然,巴蜀鸱张,翻将问鼎,秦途更阻,汉门重闭。画筹帷帐,建出师车,诸将禀其谋,壮士感其义,不违时日,咸得清荡。九功远被,七德允谐,百僚师师,四门穆穆。光景照临之地,风云去来之所,允武允文,幽明同德,骤山骤水,遐迩归心。使朕继踵上皇,无为以治,声高宇宙,道格天壤。伊尹辅殷,霍光佐汉,方之蔑如也。
高祖再让,周帝不许。乃受王爵、十郡而已。诏进皇祖、考爵并为王,夫人为王妃。辛巳,司马消难以陈师寇江州,刺史成休宁击却之。
甲寅,周帝策曰:
咨尔假黄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王:天覆地载,藉人事以财成;日往月来,由王道而盈昃。五气陶铸,万物流形。谁代上玄之工,斯则大圣而已。曰惟先正,翊亮皇朝。种德积善,载诞上相。精采不代,风骨异人。匡国济时,除凶拨乱。百神奉职,万国宅心。殷相以先知悟人,周辅乃弘道于代,方斯蔑如也。今将授王典礼,其敬听朕命:
朕以不德,早承丕绪,上灵降祸,夙遭愍凶。妖丑觊觎,密图社稷,宫省之内,疑虑惊心。公受命先皇,志在匡弼,辑谐内外,潜运机衡,奸人慑惮,谋用丕显,俾赘旒之危,为太山之固。是公重造皇室,作霸之基也。伊我祖考之代,任寄已深,入掌禁兵,外司籓政,文经武略,久播朝野。戎轩大举,长驱晋魏,平阳震熊罴之势,冀部耀貔豹之威。初平东夏,人情未一,丛台之北,易水之南,西距井陉,东至沧海,比数千里,举袂如帷。委以连城,建旌杖节,教因其俗,刑用轻典,如泥从印,犹草随风。此又公之功也。吴越不宾,多历年代,淮海之外,时非国有。爰整其旅,出镇于亳,武以威物,文以怀远。群盗自奔,外户不闭,人黎慕义,襁负而归。自北之风,化行南国。此又公之功也。宣帝御宇,任重宗臣,入典八屯,外司九伐。禁卫勤巡警之务,治兵得搜狩之礼。此又公之功也。銮驾游幸,频委留台,文武注意,军国谘禀。万事咸理,反顾无忧。此又公之功也。朕在谅暗,公实总己。磐石之宗,奸回者众,招引无赖,连结群小。往者国衰甫尔,已创阴谋,积恶数旬,昆吾方稔。泣诛磬甸,宗庙以宁。此又公之功也。尉迥猖狂,称兵鄴邑,欲长戟而指北阙,强弩而围南斗,凭陵三魏之间,震惊九州之半,聚徒百万,悉成蛇豕,淇水洹水,一饮而竭。人之死生,翻系凶竖,寿之长短,不由司命。公乃戒彼鹰扬,出车练卒,誓苍兕于河朔,建瓴水于山东。口授兵书,手画行阵,量敌制胜,指日克期。诸将遵其成旨,壮士感其大义,轻死忘生,转斗千里,旗鼓奋发,如火燎毛。玄黄变漳河之水,京观比爵台之峻。百城氛昆,一旦廓清。此又公之功也。青土连率,跨据东秦,藉负海之饶,倚连山之险,望三辅而将逐鹿,指六国而愿连鸡,风雨之兵,助鬼为虐。本根既拔,枝叶自殒,屈法申恩,示以大信。此又公之功也。申部残贼,充斥一隅,蝇飞蚁聚,攻州略地。播以玄泽,迷更知反,服而舍之,无费遗镞。此又公之功也。宇文胄亲则宗枝,外籓岩邑,影响鄴贼,有同就燥,迫胁吏人,叛换城戍。偏师讨蹙,遂入网罗,束之武牢,有同囹圄,事穷将军,如伏国刑。此又公之功也。檀让、席毗,拥众河外。陈韩梁郑,宋卫邹鲁,村落成枭獍之墟,人庶为豺狼之饵。强以陵弱,大则吞小,城有昼闭,巷无行人。授律出师,随机扫定,让既授首,毗亦枭悬。此又公之功也。司马消难与国亲姻,作镇安陆,性多嗜欲,意好贪聚。属城子女,劫掠靡余,部人货财,多少具罄。擅诛刺举之使,专杀仪台之臣。惧罪畏威,动而内。蚕食郡县,鸩毒华夷,闻有王师,自投南裔。帝唐崇山之罚,仅可方此,大汉流御之刑,是亦相匹。逋逃入薮,荆郢用安。此又公之功也。王谦在蜀,翻为厉阶,闭剑阁之门,塞灵关之宇,自谓五丁复起,万夫莫向。分阃推毂,尝不逾时,风驰席卷,一举大定,擒斩凶恶,扫地无遗。此又公之功也。陈顼因循伪业,自擅金陵,屡遣丑徒,趑趄江北。公指麾籓镇,无不摧殄。方置文深之柱,非止慰佗之拜。此又公之功也。
公有济天下之勤,重之以明德,始于辟命,屈己登庸。素业清徽,声掩廊庙,雄规神略,气盖朝野。序百揆而穆四门,耻一匡之举九合。尊贤崇德,尚齿贵功,录旧旌善,兴亡继绝。宽猛相济,彝伦攸叙,敦睦帝亲,崇奖王室。星象不拆,阴阳自调,玄冥祝融,如奉太公之召;雨师风伯,似应成王之宰。祥风嘉气,触石摇林,瑞兽异禽,游园鸣阁。至功至德,可大可久,尽品物之和,究杳冥之极。
朕又闻之,昔者明王设官胙土,营丘四履,得征五侯,参墟宠章,异其礼物。故籓屏作固,垂拱责成,沈默岩廊,不下堂席。公道高往烈,赏薄前王。朕以眇身,托于兆人之上,求诸故实,甚用惧焉。往加大典,宪章在昔,谦以自牧,未应朝礼,日月不居,便已隔岁,时谈物议,其谓朕何!今进授相国总百揆,以申州之义阳等二十郡为隋国。今命使持节、太傅、上柱国、杞国公椿,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煚,授相国印绶。相国礼绝百辟,任总群官,旧职常典,宜与事革。昔尧臣太尉,舜佐司空,姬旦相周,霍光辅汉,不居籓国,唯在天朝。其以相国总百揆,去众号焉。上所假节、大丞相、大冢宰印绶。
又加九锡,其敬听朕后命:以公执律修德,慎狱恤刑,为其训范,人无异志,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公勤心地利,所宝人天,崇本务农,公私殷阜,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公乐以移风,雅以变俗,遐迩胥悦,天地咸和,是用锡公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公仁风德教,覃及海隅,荒忽幽遐,回首内向,是用锡公硃户以居。公水镜人伦,铨衡庶职,能官流咏,遗贤必举,是用锡公纳陛以登。公执钧于内,正性率下,犯义无礼,罔不屏黜,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是用锡公鈇钺各一。公威严夏日,精厉秋霜,猾夏必诛,顾眄天壤,扫清奸宄,折冲无外,是用锡公彤弓一、彤矢百,卢弓十、卢矢千。惟公孝通神明,肃恭祀典,尊严如在,情切幽明,是用锡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隋国置丞相以下,一遵旧式。往钦哉!其敬循往策,祗服大典,简恤尔庶功,对扬我太祖之休命。
于是建台置官。
丙辰,诏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蒨,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王妃为王后,长子为太子。前后三让,乃受。
俄而周帝以众望有归,乃下诏曰:“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恆,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籓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相国隋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烟云改色,笙簧变音,狱讼咸归,讴歌尽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高祖三让,不许。遣兼太傅、上柱国、杞国公椿奉册曰:
咨尔相国隋王:粤若上古之初,爰启清浊,降符授圣,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灵而利万物,非以区宇之富,未以宸极为尊。大庭、轩辕以前,骊连、赫胥之日,咸以无为无欲,不将不迎。遐哉其详不可闻已,厥有载籍,遗文可观。圣莫逾于尧,美未过于舜。尧得太尉,已作运衡之篇,舜遇司空,便叙精华之竭。彼褰裳脱屣,贰宫设飨,百辟归禹,若帝之初。斯盖上则天时,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汤代于夏,武革于殷,干戈揖让,虽复异揆,应天顺人,其道靡异。自汉迄晋,有魏至周,天历逐狱讼之归,神鼎随讴歌之去。道高者称帝,录尽者不王,与夫文祖、神宗,无以别也。
周德将尽,祸难频兴,宗戚奸回,咸将窃发。顾瞻宫阙,将图宗社,籓维连率,逆乱相寻。摇荡三方,不合如砺,蛇行鸟攫,投足无所。王受天明命,叡德在躬,救颓运之艰,匡坠地之业,拯大川之溺,扑燎原之火,除群凶于城社,廓妖氛于远服,至德合于造化,神用洽于天壤。八极九野,万方四裔,圆首方足,罔不乐推。往岁长星夜扫,经天昼见,八风比夏后之作,五纬同汉帝之聚,除旧之征,昭然在上。近者赤雀降祉,玄龟效灵,钟石变音,蛟鱼出穴,布新之贶,焕焉在下。九区归往,百灵协赞,人神属望,我不独知。仰祗皇灵,俯顺人愿,今敬以帝位禅于尔躬。天祚告穷,天禄永终。於戏!王宜允执厥和,仪刑典训,升圆丘而敬苍昊,御皇极而抚黔黎,副率土之心,恢无疆之祚,可不盛欤!
在他任随州刺史时,骠骑将军庞晃就屡次奉劝,叫杨坚就地起兵,建立天子基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说此前杨坚只是有暗中废周的意向而无实际动向,那么自杨坚与庞晃的谈话起就可以了解他此时已经有了稳操胜券的自信。可见在新建皇朝中,庞晃对杨坚的劝导功不可没。庞晃跟杨坚可以算是莫逆之交了,新皇朝开国后,杨坚对庞晃的封赏不计其数,庞晃虽未位极人臣,但却也是开国元勋了。庞晃跟杨坚之交成为流传当时的一段佳话。
隋书庞晃的列传中就有十分有意思的记载:
庞晃,字元显,榆林人也。父虬,周骠骑大将军。晃少以良家子,刺史杜达召补州都督。周太祖既有关中,署晃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晃因徙居关中。后迁骠骑将军,袭爵比阳侯。卫王直出镇襄州,晃以本官从。寻与长湖公元定击江南,孤军深入,遂没于阵。数年,卫王直遣晃弟车骑将军元俊赍绢八百匹赎焉,乃得归朝。拜上仪同,赐彩二百段,复事卫王。
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顷之,有一雄雉鸣于庭,高祖命晃射之,曰:“中则有赏。然富贵之日,持以为验。”晃既射而中,高祖抚掌大笑曰:“此是天意,公能感之而中也。”因以二婢赐之,情契甚密。武帝时,晃为常山太守,高祖为定州总管,屡相往来。俄而高祖转亳州总管,将行,意甚不悦。晃因白高祖曰:“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高祖握晃手曰:“时未可也。”晃亦转为车骑将军。及高祖为扬州总管,奏晃同行。既而高祖为丞相,进晃位开府,命督左右,甚见亲待。及践阼,谓晃曰:“射雉之符,今日验不?”晃再拜曰:“陛下应天顺民,君临宇内,犹忆曩时之言,不胜庆跃。”上笑曰:“公之此言,何得忘也!”寻加上开府,拜右卫将军,进爵为公,邑千五百户。河间王弘之击突厥也,晃以行军总管从至马邑。别路出贺兰山,击贼破之,斩首千馀级。
晃性刚悍,时广平王雄当途用事,势倾朝廷,晃每陵侮之。尝于军中卧,见雄不起,雄甚衔之。复与高颎有隙,二人屡谮晃。由是宿卫十余年,官不得进。出为怀州刺史,数岁,迁原州总管。仁寿中卒官,年七十二。高祖为之废朝,赠物三百段,米三百石,谥曰敬。子长寿,颇知名,官至骠骑将军。
其实周的气数已尽,高祖在周武帝宇文邕时就已经把这些一眼看穿,只是由于周武帝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才延续了北周几年气数而已。即使周武帝不英年早逝,由于武帝宇文邕只是个中材之君,所以如果武帝宇文邕多活几年,北周也照样会走向崩溃灭亡,除非有高祖文皇帝这样的一流皇帝才可以根治国家的一系列弊病。
年轻的宣帝是个昏君,荒淫无道。武帝尸骨未寒,他便把父皇宫人全部接收过来,供他发泄兽欲。忠直的大臣遭诛杀,奸佞小人却受到重用。他做皇帝的第二年二月二十日,禅位7岁的皇太子宇文阐,是为静帝,自己称"天元皇帝",做太上皇去了。不过,他并没有放弃权力。北周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迅速走向黑暗。
正觊觎着皇位的高祖却心中暗喜,他抓住时机,做废周的准备工作。
一次,高祖与好友宇文庆谈论时局,高祖道:"天元皇帝没什么德政,看相貌也不会长寿。加上法令繁多而严苛,整天沉湎于声色中,我看皇上的统治维持不了多久。宇文宗室诸王各就封国,既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朝廷内也失去亲信。像这种局面,一旦天下有事,局势将不可收拾。"接着,他又对掌握实权的地方势力做了分析:"安阳太守尉迟迥是皇亲国戚,声望素著,若天下有变,他必首先起来作乱,但此人才智平庸,子弟也多轻浮,且贪财好利,对部下不事拉拢,肯定成不了大事。驻守郧州的司马消难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若有机会,肯定会发难,不过此人轻薄,缺少智谋,也不足为虑,至多失败后投奔江南。益州易守难攻,总管王谦却是个蠢才,没有什么心计,即使受人唆使而作乱,也成不了气候。"
杨坚料定北周的统治即将结束,对他取代周后如何应付可能出现的动乱局面有了充分的准备。
宣帝立杨丽华为皇后,父以女贵,杨坚被拜为大后丞、右司武,旋即升为大前疑。宣帝外出,便令杨坚主持日常政务,还叫杨坚节制西京。
周宣帝虽然是个昏君,但对杨坚图谋不轨也略有觉察。他有4个宠妃,并立为皇后。4个皇后争宠,互相诋毁。宣帝对杨丽华皇后最为不满,动辄骂道:"朕要诛灭你家族!"有一次,他宣召杨坚进宫,吩咐身边的卫士:"若他表情有异,就立即把他干掉!"杨坚入宫,神情自若,宣帝又怀疑起自己的判断力来了:是不是自己搞错了,杨坚果真有二心吗?他拿不定主意,只好放过杨坚。
尽管杨坚表面上不露声色,但心中对宣帝的猜忌甚感不安,他权衡再三,决定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上避避风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窗好友郑译。郑译是个见风使舵的无耻小人,他善于阿谀奉承,深得宣帝欢心。但他明白,北周气数已尽,杨坚迟早要夺权的,遂表面上信誓旦旦地效忠宣帝,背地里却投靠了杨坚。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心血来潮,要南征,郑译乘机推荐杨坚为扬州总管。
大军还未发,宣帝就病倒了,宣召大臣刘防、颜之仪进宫,欲托以后事。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庚戌,周静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以正阳宫为丞相府,以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具置僚佐。宣帝时,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解除了中央五王的威胁后,地方势力也开始反对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将领纷纷起兵。经过打与拉两手策略的较量,高祖在半年后,终于平定了三地的军事力量。
全面的兴隋蓝图展开到杨坚的眼前。
不久,周静帝遣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煚奉皇帝玺绂送到杨坚的丞相府。赵煚是乘着象辂,备着卤簿、持节,率领百官而来。赵煚持节奉册、奉着玺绂,宣读册书,代表周静帝恳切地要求高祖称制,高祖三让推辞而不受。接着,德高望重的上柱国们进喻朝旨,百官纷纷劝进,最终高祖才无奈而受,隋高祖即杨坚皇上。
开皇元年二月甲子,高祖自丞相府常服进宫,入幸临光殿,踏上心仪已久的皇位宝座。顿时,百官纷纷三磕九拜,高呼万岁,撼地惊天,新皇朝天子的威仪使原本万籁俱寂的临光殿展示出夺目绚丽的灿烂辉煌,那呼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都掉下来。这一切都令人如醉如痴!
那杨坚皇上光彩万丈,天颜缤纷,照临万方,皇仪轩昂,君临宇内.
赋诗一首赞隋高祖:
西京兴隋光万丈,
乾坤普照临十方。
天表尊仪气宇昂,
新建皇朝有天帮。
彪炳千秋大圣上,
名传万载唯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