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August月
817:1:16
元蒙黄金家族-如皋冒氏
冒廉泉 元蒙黄金家族-如皋冒氏
如皋冒氏是成吉思汗后裔,我们通过对《冒氏宗谱》研究,发现了许多论证,和明白准确的记载,本文就是综合近两年来我们发表的各篇文章,并加充实和修正。
一,明初:隐晦的暗示族源
明初北元势力依然强大,蒙汉在边境连年战争,明成祖朱棣1424年故於北伐前方,蒙汉民族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处於江淮的"冒"氏巳"受姓"百余年,子孙繁衍近千人,冒氏五世冒瑺感到确有修谱的必要,一方面达到"载世系,序昭穆",敬宗收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修谱撰文,"使人知其所自",告诉冒氏后人,冒氏祖先源出元代皇室,但冒瑺修谱未成,抱憾而终。
明吏部郎中诸让1483年为他的初稿写的"诸序"中说,冒瑺是位出色学者"有志于谱而恐失之诬,故不究所以来,断以东林公(致中)为始"。
冒瑺的同龄堂兄弟、当朝进士、泰州五世冒政在1495年"海陵冒氏族谱序"用自相矛盾的口气写道:元代有冒致中、冒启之等兄弟三人,他们的父亲叫德新,但如皋冒氏家庙始祖是致中,泰州冒氏家庙始祖是启之,始祖德新在泰州接受兼祭(引自"海陵冒氏族谱序",载於《冒氏宗谱》526页),
20年后1515年冒政在"有恒公序"中,又透露出当初冒瑺修谱的忧心:"然余生晚也,既不能详考夫受姓之所由,又不能悉记夫隐显之实迹,今断自所知东林公为始,因略就简,以序次列,子盍为我序之?"。
从诸让、冒瑺、冒政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冒氏原先没有姓,“冒”是"受来之姓";怕受到迫害,所以不考祖先的来源,不详说受姓的原因,冒氏的族源从略;"始祖的父亲叫“德新",只能"兼祭",。
在明初需要"受姓"的是蒙古遗民,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到,冒氏始祖的父亲德新是蒙古人,他没有汉姓,所以不能进冒氏家庙,是冒氏的"种族始祖"。但是冒氏为什么害怕受到迫害?为什么对姓源就"不究所以来?有什么"隐显实迹"?什么情节"从略"了?德新恐怕不是一个普通蒙古人吧?当时普通蒙古遗民改汉姓是公开的、正常的,不会受到迫害的。
但诸让、冒瑺、冒政三人在明初,三十多年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小心翼翼的叙述,令人感到冒氏祖先身世有重大隐情,充满神秘色彩,留下广阔的考证空间……。
二,明末:皇帝敕令指出冒姓“生于宦族,育自胄闱”
明朝开国199年后的1567年,隆庆皇帝给鸿胪寺司宾署,署丞冒士振的敕命一道,说冒士振“生于宦族,育自胄闱,抡授今官,克勤夙命”。特授阶登仕郎……(见《冒氏宗谱》173页),这段文字意思就是:冒士振出身於皇族之后,选拔为司宾署署丞,业绩卓著,持授予品阶官职登仕郎……。敕命所称的皇族当然不是朱明王朝,而是元蒙王朝。隆庆朝己是明开国200年,蒙汉矛盾己淡薄,160年来如皋冒氏拥现出许多政府官员,各地为官,对明朝忠心耿耿,达到“克勤夙命”的境界,其中三位进士官至省部级要职,都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所以隆庆皇帝极为放心,赞赏如皋冒氏乃元蒙王室后裔。
三,清代:一言道出冒氏族源之谜
1644年,满族入主中华,蒙汉矛盾得到解决,满蒙亲如一家,康熙的祖母就是蒙古公主,我们在清代康熙年间续修的《冒氏7宗谱》中看到:
陈鹏年1716年写的"陈序"中说:如皋冒氏"明开基入籍"(《冒氏宗谱》11页)。
举人卢香1721年给冒蒙求八十寿辰的祝诗开头"元室遗臣明世臣,百年簪祖又从新"的诗句(《冒氏宗谱》504页)。
据此,我们不但知道了冒氏是明初,由外族更族籍而来的,而且得知这个外族是来自元宗室的遗臣,"遗臣"不是普通的"遗民","元室"不是普通"家庭","元室"就是皇帝家族!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这些记载不是如皋冒氏族源专著,而是在正文之中“顺便提及”的细节,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没有任何轰动效应,而且只抄录在《冒氏宗谱》手稿之中,至此,我们终于解开了冒氏族源之谜,冒瑺在明初不敢说出"所以来",要隐显的"实迹",原来冒氏始祖的父亲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成吉思汗的传人!
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於1284年,封其第九子脱欢为镇南王,府邸扬州,脱欢子孙在江淮地区袭封镇南王,享受元室荣誉直至元末。
但德新是不是隐姓埋名世袭的镇南王?还是镇南王的其他旁支?这一点尚需核实元史记载,德新是"元室遗臣"是无任何疑点的。这么一个重大的家族历史,在明初严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况之下,是必须要"隐显实迹",是绝对不能写在家谱之中的。
冒氏族源有这样明白准确记载,白纸黑字,决不是什"自称",也无需什么考证、论证了。但为什么当前史学界还存争议呢?我想可能有如下三点:
1,道光版《冒氏宗谱》原本深藏民间,不与外人道也,1983年抄印此本时,巳经五代相传,珍藏135年,从来没有人认真读过此谱,更无人研究考证此书了,1984年虽油印一百多本,数量很少,能读到的人也不多,能深入研究考证的人就更少了。
2,古代、近代出版有关中国姓氏方面《大辞典》《大全》《姓氏考略》《金石大字典》《皇明千家姓》《姓氏急就篇》,甚至最近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史》等都有古冒氏的记载,但与明代出现的如皋冒姓风马牛不相及,有些研究冒氏文章的作者,由於没有看到《冒氏宗谱》的记载,於是就据这些"大全""大字典"等引出西周"冒国",宋代有个叫"冒耕"的人,冒氏"望出荥阳"等,与如皋冒氏相联系是毫不相干的。这些古冒姓在宋代己绝。
最近浙江茂大政先生告诉我们,《茂氏宗谱》记载:"昔我冒氏,肇籍如皋,宋末兵燹,南渡为茂"。因此宋代编的《百家姓》没有冒姓,如硬把明代出现的冒氏历史,向前考证二千多年,与那些消失的或更姓的古冒联系起来,是错误的,令人费解和遗憾,。
3,有些文章引用"冒氏世谱""冒氏族谱"中文句,文句出处是冒氏的"家谱",似乎很过硬,但是所谓"冒氏世谱",仅是冒广生先生於民国年代的手稿,从未公开出版,该手稿现收藏北京中科院图书馆。据《冒氏宗谱》的"葚原序"中说,泰州冒启之后人,丁口不旺,到清乾隆年间只有几十人,显然没有能力编修泰州《冒氏族谱》,只能作为《冒氏宗谱》的内编一卷。全称是"如皋《冒氏宗谱》卷十一泰州一支"(见《冒氏宗谱》526页),我们看到该卷首编是泰州五世冒政早在明初写的"海陵冒氏族谱序",其余俱是清代如皋《冒氏宗谱》编辑的文章。世上从来就没有公开出版的《冒氏世谱》和《冒氏族谱》这两部"谱"。不知他们怎么能读到这两套"谱"而且还能引用其中的文章?
三,如皋冒氏族源之争可休矣
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找到如皋冒氏族源是元宗室,他们身体内有成吉思汗的基因,他们血管中奔流着马背民族的血液。但历史苍桑,600多年过去了,我们考证如皋冒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攀附高贵祖先""提高家族地位",确确相反,我们考证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华夏大地是一座大镕炉,五千年来多少民族登上这个舞台,上演出多少民族相争相斗的英雄史事!出现过多少民族溶和的故事!多少民族共同创造了壮丽辉煌的东方文化!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形成今天民族大团结伟大统一的国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冒廉泉 冒 俊 200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