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May月
2316:38:18
缅 怀 吴 焜 烈 士
新四军后人
南京功德园,皖南事变“三烈士”墓的一侧,还有一位烈士的墓地。每年清明,我会在墓前静静伫立默哀。
他,就是牺牲在江南抗日敌后战场上的吴焜烈士。江抗东进时,吴焜与廖政国将军并肩战斗,直逼敌人心脏地区的上海近郊。
1939年4月,吴焜随叶飞带领新四军第六团向苏常太、澄锡虞地区挺进,开辟东路抗日战场。5月初,六团与江阴地方武装会合,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六团被编为“江抗”第二路。吴焜任“江抗”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当时的江南地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低档不住日寇的进攻而节节败退,国土不断沦陷,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英勇深入敌后,建立起新的抗日根据地。5月底,“江抗”在江阴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激战2小时,毙伤日军30余人。接着,又取得“夜袭浒墅关车站”、“袭击虹桥飞机场”等战斗的胜利。战斗使日寇感到震惊和恐慌,狠刹了汉奸投降派的威风,轰动了大江南北地区,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军民抗击日寇的信心,沦陷区的老百姓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曙光。
时任“江抗”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的吴焜,1910年出生于四川万县,家庭贫苦,父母早亡,两个哥哥也先后夭折。童年,他做过放牛娃,当过纤夫。深受船霸和地主剥削压迫之苦。1930年,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川东游击队,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游击队改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吴焜历任营长和团参谋长。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吴焜所在部队被编为十七师五十团,吴焜任团长。长征途中,他带领部队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北。
1937年底,吴焜调到新四军工作,任第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1938年10月,新四军第六团东进苏南敌后,他协同团长叶飞在金坛、镇江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战斗。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临危不惧,常常亲自吹响冲锋号率部向敌人冲锋。
他对行军打仗考虑细致周密。多次残酷的战斗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每到一地,他都要带领营连干部、参谋人员,实地察看地形,酝酿作战计划。对于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他都做了估计和预测,准备对应预案。
他的战斗作风顽强、勇猛。每当战斗激烈、双方僵持不下时,他总是亲临前沿,鼓舞部队的士气。在敌人面前,他两只眼睛瞪得通红,以有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大声疾呼,带领战士勇猛冲向敌阵。有一次晚上宿营时,遭敌人突然袭击,他急中生智,手提快慢枪,头顶被子,率领战士猛冲出去,结果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落荒而逃。
吴焜有个绰号叫“吴老虎”,江南的敌伪和顽军从无数次挫败中认识了他。一次,“江抗”在江阴顾山山南突然遭遇到装备精良的“忠义救国军”的袭击,“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身负重伤,形势危急。吴焜闻讯赶到,他腰束手榴弹,肩背大刀,一手举旗,一手持枪,高呼为“刘主任报仇”!率领战士们猛冲山头。顽军见了“吴老虎”,犹如见了神兵天降,胆战心惊,狼狈逃窜,溃不成军。
吴焜对部队的干部战士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刚调到新四军六团时,和战士相处交流有些困难。由于闽东红军游击队长期坚持山区武装斗争,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对外来的干部不大信任。吴焜是八路军派来的,又是四川人,找干部战士谈话,常常因语言障碍而产生隔阂。吴焜对此并不灰心。他在训练中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在战斗中指挥灵活,奋勇杀敌,逐渐取得了战士们的信任和支持,威信日益提高。特别是吴焜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使得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吴焜平时对战士们严格要求,内心有着对战士们的深厚情感。有个警卫员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入伍的红小鬼,从吴焜到六团工作时就跟随吴焜。他平日工作稍有差错,吴焜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对吴焜忠心耿耿,毫无怨言。顾山战斗中,这个年轻的警卫员英勇牺牲,吴焜守尸整整痛哭了一夜,第二天眼睛都红肿得睁不开了,同志们深切感受到他对战友的深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吴焜也曾经有过爱情。1938年,吴焜从延安到新四军军部的路上认识了杨瑞年。1933年毕业于苏州女师的杨瑞年,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汉口去九江的船上,杨瑞年无微不至地照料发烧、晕船的吴焜,直至退烧。大病初愈的吴焜很是感动,曾向杨瑞年举手敬礼,表示感激。经过了解,杨瑞年知道吴焜参加过长征,又多次负伤,心生敬佩之意。
分别后,吴焜随身珍藏着杨瑞年的照片。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通过书信互相勉励。一次,吴焜特地找时任“江抗”秘书长的陈同生帮他修改信件。陈同生读完他的信,对他说:“你的信写得很好。没有风花雪月,但洋溢着真实的感情。‘相知贵道义,结交岂论文。’我看小杨是很有见地的,她不在上海的家过温暖日子,跑到抗日部队来。她不爱那些文人学士,而爱上了你这个长征英雄。你们的前途一定美满、幸福。”陈同生为他改了几个错字,删去一二处语法上显然有毛病的句子,便把信还给他,并说:“改多了便失去你的原意,失去你说话的味道,现在这样便很好了。”吴焜把信重抄了一遍,寄出了。但是,战争动乱的岁月,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最终杨瑞年是否收到,不得而知。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焜和杨瑞年二位年轻人,为了祖国的需要,最终把自己的青春,毅然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
杨瑞年在与吴焜分别后,曾在新四军教导总队任文化教员,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抓捕,囚于上饶集中营,历尽苦难。1942年6月,在赤日暴动后的大屠杀中英勇就义。
1939年9月,新四军以团结抗战为重,避免与“忠救军”袭击摩擦,向江阴方向西撤。不料,途经江阴马镇乡湖塘里一带时,又遭忠义救国军的侧击。在被迫回击战斗中,吴焜头部中弹,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
千千万万的英雄先烈们为国捐躯,共和国的历史上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光辉业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在心中铭记!
吴焜牺牲后,干部战士们痛哭失声,“江抗”总指挥部举行了隆重追悼,陈毅到会致悼词,与指战员们一起表达对烈士的哀思。
解放以后,吴焜烈士墓由江阴迁至南京菊花台“三烈士”墓一侧(现功德园)。1985年清明节,江阴市人民政府在定山建立了吴焜烈士纪念碑。2003年,廖政国将军的夫人史凌同志,自费重修吴焜烈士墓,将墓碑换成褚红色的大理石。叶飞同志在墓碑题字“吴焜烈士之墓”。
每年清明节前后,吴焜烈士的战友们带着他们的后代,前往烈士墓前祭扫。
清明将至,在缅怀亲人和先辈的同时,特收集吴焜烈士事迹的点滴整理成文,与各位战友,共同表示后来者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